湛庐文化|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一块钱有什么差别?( 二 )


另外一个场景基本上是一样的 , 但所买的东西不是DVD播放机 , 而是笔记本电脑 , 要知道 , 相比DVD而言 , 笔记本电脑可算是个大件儿物品了 。 你想买的这个笔记本电脑的价格是5000元 , 同样 , 在需要绕道三十分钟的那家店里有同款的笔记本电脑 , 价格是4850元 。 你是直接回家 , 还是绕道去买这个同款的笔记本电脑?
实验结果发现 , 大多数人都愿意为购买便宜点的DVD播放机而绕路 , 但不愿意为购买更便宜的笔记本电脑而绕路 。 要知道 , 在这两个场景中 , 绕道三十分钟省下来的钱同样都是150元 。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 那就是 , 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 , 但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 这些现实情况以及相关的结论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在了一起 , 促成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 。
湛庐文化|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一块钱有什么差别?
本文插图

那么 ,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实验中的悖论呢?要想明白其中的原委 , 我们得先去了解一下关于认知的行为心理学知识 。
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恩斯特·韦伯一直研究人类的感觉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 他让实验对象闭上眼睛 , 托着一个装着砝码的盘子 , 然后让研究人员一点一点地往盘子里加金属颗粒 , 请实验对象感觉重量的变化 。
韦伯发现 , 正好能感觉到的变化 , 相对于背景重量 , 也就是原来盘子里装着的砝码的重量 , 其比例是恒定的 , 这个比例大概是三十分之一 。 就是说 , 如果你举着大约30斤的东西 , 那么 , 再增加1斤的重量 , 你才能感觉到重量的增加 。 韦伯的实验说明 , 人们的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 。
虽然说相对性认知是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固有特征 , 但经验和专业技能还是可以让我们摆脱这一限制的 。 专业技能 , 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 , 能够对认知形成改变 。 稀缺会迫使我们成为专家 , 也就是我们上一讲提到的“装箱专家” , 因为没有多余空间时 , 我们对行李箱里的每一寸空间的价值都了如指掌 。 这就等同于 , 穷人更加珍视每一元钱的价值 , 能把每一元钱都用在刀刃上 。
那么同样 , 我那位节食的朋友对于各种食物的热量也如数家珍 。 在超市门口 , 你如果问生活富裕的采购者 , 他们几乎不了解牙膏的价格 , 也不知道今天和昨天的蔬菜价格有啥变化 。 但那些低收入消费者在这些方面都非常精明 , 商家是很难从他们身上榨出什么油水的 。
简单来说 , 穷人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 , 他们在评估1元钱的价值时 , 会用上大脑中内化的衡量标准 , 他们并不会凭借环境去判断物品值多少钱 。 研究告诉我们 , 穷人表现得更加“理性” , 更接近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的经济人形象 。 虽然富人也会保持节俭的作风 , 但节俭与稀缺的体验并不是一回事 。 节俭的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 , 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 。
比如 , 发生购买行为时 , 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 , 这件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 。 相比之下 , 穷人则会思考 , 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需要放弃什么 。 所以说 , 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 , 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 , 很难体会1元钱的真正意义 。 因此 , 节俭之人就需要依赖周围的环境才能做判断 。
好 , 今天我们精读的内容是《稀缺》这本书的第四章 ,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下这一讲内容:行为经济学的诞生 , 是因为实验观察到 , 人们的行为会违反几条基本的经济学预测 , 就像我们这一讲提到的案例所揭示的那样 , 人们并不会考虑机会成本 , 人们购买物品的意愿也会轻易发生动摇 。
但是 , 经济学的本意还是要遵从稀缺的内在逻辑 , 而经济学的预测 , 只对那些真正拥有稀缺心态的人才更加准确 。
湛庐文化|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一块钱有什么差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