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二 )


至少农村每家每户都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 虽然最后粮食都要先上交国家才能平均分配 , 但是多少能够活下去 , 而城市就并非如此了 , 可以说 , 在那个时期 , 全中国的人都是依靠农民养活的 。
而这时候 , “上山下乡”正好缓解了城市资源不够分配的问题 , 其实 , 如果家中有老人当过知青的 , 很多人应当心里都清楚 , 在“上山下乡”之前 , 哪怕他们能够天天上学 , 但是回到家中 , 也不一定每天都能吃饱 。
那个时候 , 生存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 甚至 , 城市面对的情况还要严峻 。
【袁世凯|温铁军: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温铁军在他的演讲中表示 , 那个时候的农村更像是一个蓄水池 , 源源不断的接收从城市来到乡下的知识青年 。 他们虽然在这里也要进行艰苦的劳动 , 但几乎都能吃上饭 。 而这一点 , 或许是他们身在城市也无法保证的一点 。
通俗来说 , 当时的中国就好像一个水洼 , 而农村就像是一块海绵 , 它将外面的水吸收进来 , 然后慢慢消化 , 最终使得多数人平稳的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 。
无论在什么时候 , 我们都不得不承认 , 生存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 因此 , 很多人质疑“上山下乡”的正面意义 , 因为在他们看来 , 中国的科学文化就是从“上山下乡”开始停滞的 , 其实这种想法有些偏颇 。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逆向思维 , 假如“上山下乡”没有发生 , 那么 , 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样 , 农村劳动力有限 , 粮食危机不可能短时间度过 。
一旦面临紧急情况 , 人先自救 , 农民不可能把自己饿死 , 而去将粮食给城里人 , 两边都缺粮 , 国家也不会将一方粮食供给另一方 。 那些还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 , 他们的口粮从何而来 , 那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 , 他们真的能从知识里获得温饱吗?
也许有人会说 , 只考虑口腹之欲甚是肤浅 , 然而在生命面前 , 所有的理想和信念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
温铁军:那是中国必经的一个时期
温铁军作为我国著名的三农专家 , 他在三农问题上的研究无出其右 。
而在他对“上山下乡”事件的分析中 , 我们不难明白 , 这是中国摸索自己特色发展道路时所必经的一个阶段 , 因为当时的中国前无古人 , 也后无来者 , 它从建国到发展 , 无法借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 , 包括苏联 , 所以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 。
而“上山下乡”就如同我们过河时摸着的这些石头 , 虽然石头脚 , 甚至一不小心就能让我们跌入水中 , 万劫不复 。
但是相较于一无所有 , 这些石头很大程度上拯救了当时的大部分人 , 历史永远是往前走的 , 这就意味着 , 我们一路走就要一路推翻过去的我们 , 时至今日 , 就算我们知道再多的后事 , 重回那个时期 , 或许亦会作出同样的抉择 。
因为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 , 我们以为的岔路或者说失误也并非完全是一位一两个人所导致的恶果 , 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的产物 。
就像在我们看来愚昧不堪的封建社会 , 当年秦始皇初建统一王朝时 , 封建亲戚 , 以藩屏周 , 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度 , 然而后来 , 闭关锁国 , 终究成为亡国之碍 。
因此 , 我们回顾每一段历史 , 都应当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 有些事 , 看来已经是公认的渣滓 , 可换一个角度 , 或许也是时代的迫不得已 。
当年的“上山下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科技的进步 , 导致了人才的凋零 , 无数有学之士终身不得其用 , 甚至郁郁而终 , 然而 , 深藏在这些背后的是 , 那些人 , 他们都活过了那段有史以来的黑暗时期 。
时代在发展 , 历史在前进 , 社会在进步 , 而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 我们需得相信 , 这个社会发生的每一件事 , 都有其必然 , 我们要做的 , 只是不让自己后悔 , 而非改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