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场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昨举行 八位抗疫英雄作专题报告( 二 )


在此次驰援武汉的队伍中 , 有一支医疗队很特别 。 由来自上海16个区40家医院的50名队员组成的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 清一色都是护士 , 领队正是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晓静 。
常言道 , “三分治疗 , 七分护理” 。 面对肆虐的新冠病毒 , 在没有特效药的时候 , 细致的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便是最好的良药 。 “有一位女性患者先后失去了双亲 , 她也染病住院 。 刚刚看到她时 , 她目光呆滞 , 神情绝望 , 那种神情使我想起母亲去世时的感受 , 我知道并体会过那种悲痛和无助 。 ”报告会上 , 李晓静说到这里 , 语带哽咽 。
李晓静是一位军人 , 也是一位战“疫”老兵 。 “29年前 , 当我穿上军装时 , 我的愿望是保家卫国 , 而当我穿上白衣、戴上燕尾帽时 , 我发誓要护佑生命之花绽放 , 绚丽而夺目 。 20多年来 , 无论是小汤山、汶川、还是武汉的抗疫战斗 , 在拯救人民生命以及健康的重大事件中 , 我们护士从未缺席 。 ”
“名编壮士籍 , 视死忽如归” , 这群医者身上迸发出的伟大抗疫精神 , 便是最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
拼命 , 是为了努力救命
“有人说90后是来不及断奶的‘妈宝一代’ , 但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 , 其实我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 胸膛里有着一份家国情怀 。 ”
在《辞海》中 , “英雄”的第一条解释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 医务人员 , 是最了解病毒有多可怕的一批人 , 也是最早挺身而出的一批人 。 他们并非毫无畏惧 , 只是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 , 选择了拼命 。
身为危重病急救医学专家、参加过二十多次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 上海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从未想过 , 这场武汉战“疫”竟会如此艰难 。 抵汉初期 , 队员们每天三餐的荤菜只有一个荷包蛋;进院第一天 , 医院氧气站供压严重不足 , 危重病人无法吸氧……
面对困难 , 队员们从未退缩 , 他们所做的只是迎接挑战 , 战胜困难 。
“有人说90后是来不及断奶的‘妈宝一代’ , 但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 , 其实我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 胸膛里有着一份家国情怀 。 ”昨天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士戴倩代表458位援鄂的90后护士走上演讲台 。
年轻的女孩出发前信心满满 , 但真到了武汉雷神山医院ICU , 却免不了紧张与害怕 。 “做气道护理是门‘走钢丝’的活儿 , 口插管一旦脱出 , 患者会面临窒息的危险 , 冲洗时一不小心 , 会加重肺部感染 。 ”有一次 , 戴倩为患者操作时 , 还未开始吸痰 , 痰液已流出他的嘴角 , 即使做了三级防护 , 内心依然恐惧 。 “当时想到无数青年党员和前辈们镇定操作的样子 , 我一下子深受鼓舞 , 深吸一口气 , 稳住心神完成了操作 。 ”戴倩说 , 只要利于患者康复 , 再大的困难也愿克服 。
昨天的报告会上 ,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编导范士广的分享 , 同样让现场的很多人视线模糊 。
记得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所在的北三病区转走最后一批病人时 , 大家都很开心 , 唯有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护士长陈贞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一张空床前 , 哭了 。
原来 , 曾在这里的18床患者 , 家里成年人都感染了新冠肺炎 , 他是顶梁柱 , 39岁 , 很快就走了 。 那晚 , 家里没人来处理后事 。 护士们帮他把衣服穿好 , 把污物擦掉 , 保持一个人最后的尊严 。 护士们然后说“一路走好 , 一路走好” , 万分小心地把死者的床 , 一点点从病房挪到走廊 。 然后 , 陈贞坐在床边 , 陪了最后的十几分钟 。
“这种陪伴无关是否相识 , 无关感情深浅 , 纯粹是在死亡面前 , 人与人之间发乎本能的人道主义关怀 。 ”范士广说 , 很多时候 , 我们印象中的医者形象都是高大上的 , 其实他们不过是最最普通的凡人 , 他们真实感情的流露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良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