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夺冠》刷屏,背后的曲折不为人知!陈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国女排( 二 )


文章图片

“读+:陈导,体育题材以前几乎没人敢碰,你这次拍中国女排是为什么?在拍这部电影以前,你和中国女排有过交集吗?
陈可辛:我第一次现场看中国女排比赛是1978年曼谷亚运会 。18岁的郎平第一次亮相国际大赛,我当时16岁 。1978年是挺特殊的时候,中国回到国际体坛,看到中国队站出来,真的觉得很震撼 。
后来看到中国女排的各种电视转播,看到观众跟球员的互动,看到中国人对中国女排的疯狂,赢球之后的振奋,就觉得那个是远远超出了排球,甚至是超出了体育本身 。
电影|《夺冠》刷屏,背后的曲折不为人知!陈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国女排
文章图片

来源:电影《夺冠》官方微博
接到邀请让我拍中国女排这个题材,我也觉得很值得拍 。中国女排这个题目是很大的,使我能够从女排的故事入手,以小见大地看到整个背景,再把这个背景从整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都拍出来 。以前也拍过跨越时代的戏,但这次应该是最全面的一次性地去表达这几十年 。
这个电影有它一定的特色,它的整个背景跟国家、跟国民的共情有很强烈的联系 。我也知道它有主旋律的共性在里面,但是同时我也不希望它就是一部很简单的主旋律电影 。我希望找到一些和观众更有关联的东西,也会使得观众看电影的时候能带动他的情绪,同时也能够在带动情绪之下找到一些人物更接地气的东西 。
“读+:女排精神在不同时代的意义,所体现的集体主义情感,你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
电影|《夺冠》刷屏,背后的曲折不为人知!陈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国女排
文章图片

陈可辛:女排精神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不同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拥抱世界,在我们感觉要追不上外面世界的时候,希望世界看到自己 。那通过什么去认识中国呢?其实女排就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的一个事件 。它确实不是一个体育运动那么简单,是一种中国的精神,很有集体主义情感 。也是因为集体主义,才使中国女排变成能代表中国的一种精神 。
电影|《夺冠》刷屏,背后的曲折不为人知!陈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国女排
文章图片

来源:电影《夺冠》官方微博
那么今天,当中国已经有高楼大厦、有冰箱、什么都不比外面差,甚至比外面更好的时候,女排精神对我们是什么意义呢?那我们是不是每个人又都回到个体呢?你看到电影后半部的表达,其实每个运动员她们是90后、95后,她们有很强的个人诉求、个人表达,但是你说她们在一个集体运动里面,她们难道就不是为了集体吗?难道她们就不需要一种集体的荣耀吗?可是在集体里面,她们也在发问“我们为了什么打球” 。
我常说,每个人把自己做好,其实大家也会好,每个个体都好,那么群体怎么会不好呢?集体怎么会不好呢?
女排队员走进影棚,每个人都在发光
“读+:《夺冠》整个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可辛:电影从1979年写到2016年,三十几年的跨度,从女排的故事看整个中国的背景 。整个戏的核心就是女排精神,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到现在女排的传承,80年代为什么会赢,现在怎么再去赢,90后和60后甚至50后的分别在哪儿,中国的改变在哪儿,这是这个电影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
电影|《夺冠》刷屏,背后的曲折不为人知!陈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国女排
文章图片

来源:电影《夺冠》官方微博
最大的难题是,这一题材跨越30多年,确实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怎么样去取舍?在取舍的过程里面,郎平“蹦”出来是绝对的,每一段历史几乎都绕不过她 。但是我们确实也不想把电影变成一个“郎平传”,而且还要把它控制在两个小时或者两个多小时里面,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这个电影是三个多小时的,结果是剪了很多才终于剪到现在2小时15分钟,我都有点惊讶,能够在这个长度里面把这个故事讲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