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晋武帝司马炎一生的阴影,漫谈齐王司马攸( 三 )
"及帝寝疾 , 虑攸不安 , 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 。 临崩 , 执攸手以授帝 。 先是太后有疾 , 既瘳 , 帝与攸奉觞上寿 , 攸以太后前疾危笃 , 因歔欷流涕 , 帝有愧焉 。 攸尝侍帝疾 , 恆有忧戚之容 , 时人以此称叹之 。 及太后临崩 , 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 , 而汝为兄不慈 , 我若遂不起 , 恐必不能相容 。 以是属汝 , 勿忘我言 。 '"
吕思勉先生在解读这段材料的时候 , 曾经评价说 , "观文帝及文明太后临终之言 , 知武帝与齐王不和已久 。 "这确实是中肯而又精辟的洞见 。 除此之外 , 笔者还注意到 , 如果说司马昭临死前的担心是出于对兄弟二人争夺帝位的忧虑的话 。 王皇后去世时 , 已经是泰始四年(268年) 。 这就意味着两人的矛盾并没有随着司马炎登上帝位而结束 , 甚至得到一丝缓解 。
在司马炎咸宁二年(276年)的立嗣危机中 , 兄弟二人的矛盾又进一步升级 , 达到了公开甚至白热化的程度 。
关于咸宁二年司马炎病重期间 , 朝野密谋准备拥立司马攸一事 , 笔者已经有两篇文章对此做过详细的讨论 , 这里不再赘述 。 在这里需要单独加以说明的是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本文在第二节里提到的司马攸本人绝非《晋书》中所塑造的谦谦君子形象 , 他在和司马炎争夺帝位的第一次斗争中失败以后 , 还在暗中积蓄力量 , 并且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对司马炎 , 尤其是司马衷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的角色 。 从这个角度讲 , 笔者认为在以往的史家论述中 , 把兄弟二人失和的主要责任归咎为司马炎"为兄不慈" , 是有失公允的 。
司马攸在事实上也形成了对司马衷的巨大威胁
面对这种威胁 , 司马炎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理 。 司马炎恢复健康以后 , 立即着手打击公开支持司马攸的河南尹夏侯和 , 并不动神色地解除了在此次密谋中首鼠两端的贾充的兵权 。 并且 , 作为在西晋立国过程中居功至伟的贾充 , 经过此事后他在司马炎心中的地位已经大大动摇 。 这从次年调整分封一事 , 贾充已经不得参与 , 可以很清楚地得到印证 。
咸宁三年的分封调整 , 其实可以看做是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强令司马攸就国的前奏 , 同时也不妨理解为他对于咸宁二年那次拥立司马攸密谋的回应 。 而这些又全部可以视为司马炎决意将司马攸排除出政治中心 , 并以此巩固太子司马衷地位的手段 。
在《晋书》的叙事中 , 外戚杨珧是这件事的罪魁祸首 。 实际上 , 我们应该都看得出来这件事的幕后推手是司马炎本人无疑 。 然而要求司马攸就国的诏命一下达 , 就立即激起了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 , 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 尚书仆射王浑、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熹、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等人纷纷上书挽留司马攸 , 这些人不是司马炎的至亲 , 就是晋廷元老 , 由此可见司马炎的这个决定是多么不得人心 。 司马攸本人也表示了不满 , 故意拖延行程 , 滞留洛阳 , 希望事情有所转机 。 在此次风波中 , 司马炎不顾几乎全体朝臣的反对 , 甚至不惜要诛杀八名上书抗议此事的大臣来表明自己的坚决的态度 , 仇鹿鸣老师称此事为"武帝时期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政治事件" 。 我们从此事可以看到 , 为了彻底驱散这个几乎笼罩了自己一生阴影 , 一向以优容甚至放纵大臣而为人所知的司马炎 , 将司马攸驱逐出权力中枢的意愿已经强烈到了何种程度 。
四、司马攸问题的终结与影响
在杨珧等人的构陷下 , 在司马炎的紧紧逼迫之下 , 司马攸"悲愤成疾" , 只能上书司马炎希望留在洛阳为父母守陵 。 然而司马攸这张"亲情牌"对已经有点失去理智的司马炎似乎没有任何作用 。
"(司马攸)愤怨发疾 , 乞守先后陵 , 不许 。 帝遣御医诊视 , 诸医希旨 , 皆言无疾 。 疾转笃 , 犹催上道 。 攸自强入辞 , 素持容仪 , 疾虽困 , 尚自整厉 , 举止如常 , 帝益疑无疾 。 辞出信宿 , 欧血而薨 , 时年三十六 。 "
推荐阅读
- 司马|四朝元老司马懿,为何等曹叡死后才动手只因前几位主子太强!
- 司马|司马懿说的那些话,听懂2句都够你用一生了,看醒无数人
- 武帝|说一说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枭雄,你认为他们之中谁最牛?
- 梁武帝|此皇帝在位48年,40年不近女色,活到86岁,最终沦为“千古笑柄”
- 曹丕|三国魏国最大的老虎,不是司马懿,而是他,曹操曹丕都不敢动他
- 汉武帝|汉武帝的母亲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并且生子,为什么能嫁给汉景帝!
- 司马|桓温兵强马壮,又有称帝的野心,但是他为何到死都没有称帝?
- 诸葛亮|三国历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在智慧上不如诸葛亮
- 卫青|为何在漠北之战中击溃单于主力的卫青,汉武帝却拒绝封赏他?
- 董仲舒|公孙弘到底多阴险?欲借汉武帝之手杀掉董仲舒,可惜败给一丝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