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晋武帝司马炎一生的阴影,漫谈齐王司马攸( 二 )
司马攸的历史形象大都源于《晋书·齐王攸传》里的叙事 , 本传里的司马攸是一个极具王佐之才 , 又尽心国事 , 深得人望但又饱受司马炎打压排挤 , 郁郁不得志 , 最后在一腔悲愤中被逼迫而死的形象 。 但我们都知道 , 《晋书》成书于唐初 , 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 , 可以知兴替"的观念 , 使得他一直重视历史的现实政治意义 , 他更是亲自参与了《晋书》的部分论赞撰写 。 所以说 , 《晋书》不可避免地带有唐人的意识形态 , 这一点反应到司马攸问题上 , 自然会有所体现 。
文章图片
《晋书》包含了很多唐人的观念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 , 在"立贤不立长"这个问题上 , 他曾经对晋武帝司马炎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 "夫全一人之者德之轻 , 拯天下者功之重 , 弃一子者忍之小 , 安社稷者孝之大" 。 这个批评虽然指向的是司马炎立司马衷问题 , 有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的嫌疑 。 但是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晋书》中凡涉及到立嗣问题时 , 出于对司马炎的批评 , 必然对于司马攸形象的进行维护的笔法 。
文章图片
【司马|晋武帝司马炎一生的阴影,漫谈齐王司马攸】李世民画像
然而 , 司马攸宗室贤王的形象 , 以及由此在朝野积蓄的巨大支持力量 , 也恐怕并非不是他自己一直努力争取的结果 。
《晋书·齐王攸传》曾经记载司马昭去世之后 , 司马攸"居丧哀毁 , 几至灭性" 。 作为已经出继给司马师为嗣子的司马攸 , 这样超越礼法规范的姿态 , 很难说这里没有一点为自己争取政治声望的成分 。 司马攸并未就国期间 , 其封国内文武官吏的供给 , 在他的主张下并未从国家财政支出 , 而是由租秩供养 。 "时有水旱 , 国内百姓则加振贷 , 须丰年乃责"并且"十减其二" , 司马攸以此方式笼络封国内的人心 , 并因此深得信赖和拥护 。
除此之外 , 司马攸在担任骠骑将军期间 , 也相当注意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形象 , 积累声望和影响 , 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晋书·齐王攸传》:
"时骠骑当罢营兵 , 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 , 不肯去 , 遮京兆主言之 , 帝乃还攸兵 。 "
司马炎曾经有一次针对司马攸的罢收营兵动作 , 但是司马攸手下的军队竟然"恋攸恩德" , 并进一步表示强烈的反对 , 司马炎担心激化矛盾 , 只能把士兵归还给司马攸才得以息事宁人 。
通过以上种种 , 我们可以或许可以得出结论 , 那就是司马攸在历史上的王佐之才而谦谦君子的形象 , 显然不是他本人面目的全部 。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 《晋书》之所以要把兄弟二人出现矛盾的全部责任归咎到司马炎身上 , 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 , 唐初朝堂的意识形态有脱不了的干系 。
文章图片
把兄弟失和的全部责任归咎到司马炎身上其实有失公允
司马攸有一系列的动作来收买人心 , 构建和积蓄自己的政治力量 。 司马炎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 , 只是简单的见招拆招 。 相对而言 , 在这场兄弟二人的攻防战中 , 司马炎又确实常常扮演的是一个主动出击者的角色 。
三、司马攸和司马炎的攻防战
司马攸和司马炎的争夺 , 在我们前面谈到的司马昭去世期间就已经非常明显 。 司马攸超越礼法哀毁过礼 , 杖而后起 。 而司马炎也作出了居丧三年的政治姿态 , 兄弟两人都企图争夺"至孝"这个名声 , 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政治地位 , 竞争的意味之重 , 使得我们在千年以后 , 都能从史书中轻易地嗅到火药味 。
司马攸和司马炎的矛盾和竞争 , 也绝非是司马昭去世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羊琇曾经为司马炎"密为画策" , 可见双方的激烈斗争由来已久 。
推荐阅读
- 司马|四朝元老司马懿,为何等曹叡死后才动手只因前几位主子太强!
- 司马|司马懿说的那些话,听懂2句都够你用一生了,看醒无数人
- 武帝|说一说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枭雄,你认为他们之中谁最牛?
- 梁武帝|此皇帝在位48年,40年不近女色,活到86岁,最终沦为“千古笑柄”
- 曹丕|三国魏国最大的老虎,不是司马懿,而是他,曹操曹丕都不敢动他
- 汉武帝|汉武帝的母亲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并且生子,为什么能嫁给汉景帝!
- 司马|桓温兵强马壮,又有称帝的野心,但是他为何到死都没有称帝?
- 诸葛亮|三国历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在智慧上不如诸葛亮
- 卫青|为何在漠北之战中击溃单于主力的卫青,汉武帝却拒绝封赏他?
- 董仲舒|公孙弘到底多阴险?欲借汉武帝之手杀掉董仲舒,可惜败给一丝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