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在北京的 80 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二 )


■网友的回复
从群租房起步,他们的买房路上照着所有北漂情侣的影子。
壹直到现在,32 岁的刘榕还会梦到这样的场景:单位逢年过节发福利,老会计和肥脸主任把脸一横,站在办公室门口大声喊:发礼盒了,正式职工每人两件,外聘的没有。
这种正式工与外聘工之间赤裸裸的差别,他感受的太多了——
春节过后,同事们总在单位里小声讨论年终奖金额,小心翼翼避开外聘工。那种讳莫如深的表情让他至今记忆深刻。
「也许是怕刺激到我们吧」。后来他才了解到,这家西安事业单位的正式工年终奖有 7-8 万之多,而外聘员工只有 8000 元。
他是被「骗」到这里的。2008 年,他从兰州交通大学铁路专业毕业,领导面试时承诺的是正式职工,但入职后却一再拖延签约时间,最后过了毕业生派遣期,他被迫签了外聘合同,而说好的同工同酬也化为泡影。
在单位里,他和正式工干着一样的活,一起打魔兽一起踢球,很多时候会忘记自己外聘的身份,但用他的话说,「撕破尊严的事总像女孩儿的大姨妈一样如约而至。」
他当然不想忍受这些。但他要等还在原校考研的女朋友,她毕业去哪里,他就准备去哪里。
那时候还没有「毕业季即分手季」一说,他混得这样惨,女朋友也从没想过要分开。他们是同班同学,大二开始恋爱,最频繁的娱乐活动就是走路聊天,学校附近的路,他们记不清走了多少遍。
2010 年底,女朋友念研二下半期,签了北京的一家设计院,可以解决北京户口,他们这才确定了城市。第二年 4 月,刘榕应聘上北京一家设计院,他很快辞职,带着两万多块钱、一只行李箱、一个背包,开始北漂之旅。
有人笑他工作三年才攒了不到三万。他也很无奈——单位在西安,女朋友在兰州,三年异地恋花费很大,互相探望一次,住上几天,一两千就没了,何况,刘榕那时赚钱也不多。
刚到北京那几天,刘榕借住在同学家。同学家境不错,刚毕业家里就花 120 万在北京买了套 120 平米的房子。当然,刘榕是不敢奢望这些的,他只能靠自己。
贰刘榕喜欢安静的一居室,但他很快发现,对于刚到北京的年轻人,这也是个奢望。
他最初在丰台红旗渠大厦附近找,一居室租金普遍在 3000-4000 元之间,太贵了。他很快被打回现实,最后,在一套复式群租房里,一间 10 平米的小屋以感人的 800 元价格接纳了他,房间很窄,床离墙面只有大概 30 厘米的距离,得侧着身子才能过去。
女朋友还在学校等待毕业,那段时间,群租房的日子让他很孤独。
刘榕记得,当时二楼有 4 户人家,一楼有 3 户,每户都住了两人以上。对面住着两位在出版社工作的姑娘,刘榕总想搭讪却一直没勇气;楼下住着一位厨师,每天都从餐馆拿回好吃的,饭点时数他家饭味儿最香;隔壁住的东北小伙,总是找来一些染着头发、文着身的朋友,他们总闹腾到半夜,打电话声音很大,听内容像黑社会。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网友的回复
不请自来,从我个人在北京漂了四年的经历来看,面对户口,子女教育,税收三座大山,实在是看不到未来。户口:我是08年暑假去的北京,当时侥幸过了baidu的面试,混了进去实习。暑假里拿了部门季度最佳实习生,所以经理帮忙争取到了special offer,按照研究生给了我年薪,但是铁定拿不到户口。没户口小孩上学怎么办?找个有户口的北京大妞?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驻马(斯特丹)店小农村出来的孩子,家庭背景就那样了,人不高也不帅,北京社会资源完全没有,显然是找不到有户口的妹子的。一路私立学校送出国更不用提,随便算下来就要500万,靠工资几个人挣得出来?反正我是没戏。 难不成送回河南高考? 老家县城十年没一个清北,总不能折腾爸妈去大城市陪读去?其实08年时二十几万在北京还是很爽的,想吃烤大腰子吃大腰子,想吃西餐吃西餐,周末看个音乐剧,和同学同事打打桌游k个歌,来个(正规)按摩足浴啥的,各种运动办得起会员卡请得起教练。但是想想自己,原来在小县城读书,五点起床上学到晚上十一点,还有英语老师那和河南话混在一起说完全区分不出的英语,总不能下一代还回去受这个罪?(凤凰男的观念么,总是想一代比一代强啊。)当时犹豫了很久,怎么办呢?没家庭背景没有好看的脸,只能读书呗。知识改变命运么。虽然读不过清北那些学神,但咱别的更不会了不是?所以就推掉了offer,保研去了中科院。当时户口政策没那么紧,北京高校毕业生还是有渠道争取一下的。当然现在去IT企业基本都不要想了。房子:读研的时候老妈看着北京的房价天天发愁。独生子嘛,有算是争气,想着能帮我一点是一点,七凑八凑凑了一点点钱,要我去看看房。不要大不要新不要近,起码有个落脚的地方不是?租过房的都知道,真不是矫情。不用担心年年被房东赶搬家,能买点自己的家具,不求多好,有个小电视,弄点宜家的,好好布置一下,幸福感完爆租房的。谁知道看了看房子更加觉得没未来。05-10年那波房产涨价,真正是中国财富和阶层的大洗牌。最有钱的那部分人不说,普通老百姓,赶上了,咬牙贷款买了一套两套房子的,转眼就成了百万或者千万富翁。靠房租就财务自由了。没赶上的,基本就没什么希望了,首付不提,光月供动不动就要一万,这还是五环外的几十平的房子,每天还要挤排队半小时才能进地铁站的地铁。这样一下划出来的有房和没房阶层,生活状态,安全感天壤之别,和个人努力有关系么?和个人天赋有关系么?我觉得没太多关系。所以才叫做看不到希望,因为能决定住房这种基本需求的各种因素,基本都不是个人可以掌控的。税收:增值税,汽车关税,房子土地收入这些都不谈,就说说个人所得税。这是个工薪阶层专属的税种。为啥呢?中国的大部分(或者说绝大多数)有钱人,挣钱靠的是灰色收入。不承认这点的都是不客观。即使再退一步说,“有能量”的人,是有办法避税的。工薪阶层呢?全国上下统一税率,不考虑不同地方生活成本区别。月薪的个税,算上企业用人成本等,工作几年的程序员很快税率就可以达到40%甚至更高。这在很多国家都是只对富人阶层收的税率,但是在北京就是收在了戴口罩挤地铁,摇号买捷达,租住在回龙观顺义的人头上。 辛辛苦苦挣了钱,再被截胡一次,我的感觉就是加班完回家的路上背上的包袱更加重了。哪怕是好命,赶上了BAT某家上市,也不见得就能翻身。 当年在baidu很多同事手里拿着原始股,卖掉变现后发现个税率达到了近50%。四五百万的股票,到手就只有两百多万,刚好够首付。当然这个钱其实还挺多的,羡慕嫉妒ing。。。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赶得上,比起早早买房,财务自由的人,少了很多很多吧?总结:北京好不好?当然好!我喜欢各种博物馆,各种展览,各种演出,还有无数的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机会。以及永远看不厌的北京大妞 ^_^. 可是,想了想实习时在微软和百度各种大牛:拿了原始股的元老为了换到海淀学区奔来奔去,国际知名学者拿着global pay只能住回龙观每天为了避开早高峰六点出门。再看看自己,终极此生可能也不见得赶得上人家那么好的机会,达到人家成就的十分之一,真的是看不到希望。所以一怒之下考了GT,申请来了美国读书。相比北京,美国又无聊,又不好吃,妹子又少,唯一的好处就是能有希望:绿卡,不愁生活的钱,和住的舒服的大房子,都是眼睛看得到的。说真的,如果我有能力在北京搞定户口和能走路上班的小房子,我是肯定会留在那里潇洒快活的。“可惜,我们的故乡,容不下我们的梦想。”
■网友的回复
除了极少数的个别人——你们没有未来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廉价,更年轻,更高效的劳动力把你们从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彻底驱逐出去这个答案虽然冷酷,但是却是事实
■网友的回复
1北京上海,正在关上的门
流落在北京的 80 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我要上车!
北京、上海的年轻人,过去的一年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一个变化——这个城市变得对他们越来越不友善了。
控制人口流入、疏解人口,已经成为两个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上海常住人口在2016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北京的动作更大一些,“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控人”……实在是把“人”当成苦大仇深的敌人一般了。
当然,近一整年的房价暴涨,甚至比政府的人口调控更有效,直接粗暴地设置了对大多数人高不可攀的安家门槛(参见: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价一天飞涨 70 万元?)。
高房价与人口限制相辅相成,拦住了人们移居北上之梦。
流落在北京的 80 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北京五区公布人口上限 图片来源:新京报
中国当前如此力度的城市人口调控,可以说历史上、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那么,为什么一线城市要限制人口流入?
少了新鲜血液补充的北京上海,还怎么去和其他的世界城市比拼厮杀?
这么下去,年轻人该去哪里好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最初也非常困惑,然而现在,我对当前的中国城市化格局有了新的理解:
在高铁的作用下,或许中国在走上一条全新的城市化道路——
发展城市群 + 构建全国尺度的城市网络
2
路线之争:大城市 vs 小城镇
整个故事,要从中国城市化的路线之争说起。
流落在北京的 80 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第一条路线,是发展大城市,这一派以经济学家为主。
城市越大越好,这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从经济学角度,可以从“就业乘数”、“规模效应”、“产业链”、“正外部性最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等等方面,论证大城市的好处,参见《城市的胜利》《大国大城》等书(《城市化的暗面》)。
基于这样的观点,大多数城市管理者都希望看到纳税的市民增加。不少专家担忧北京上海的自我设限,影响未来的城市竞争力。例如正在进行的两会中,蔡继明委员就提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未饱和,无需设上限”。
第二条路线,是发展小城镇,这一派以社会学家为主。
这一派扎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三农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认为遍地开花的小城镇更符合中国国情。相对的,对大城市抱着一种警惕的姿态,担忧大城市化带来的各类城市病、资源承载力限制、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
流落在北京的 80 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向左走,向右走 图片来源:几米
现在的我们,并不比两派的前辈们聪明,但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得到稍微公允的态度:两种路线都有可取之处,也都不完全正确。
大城市路线支持者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经验,但是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走过了上百年、几代人的时间,而中国城市化在几十年、一两代人内就将完成大半,带来的社会剧烈变迁、贫富差距、移民问题、就业问题都不是轻易能解决的。
小城镇路线是基于对沿海地区的调研(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然而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并不仅因为它们小,而更是因为它们的地理条件优越、民风开放。中西部、东北小城镇大多处于衰亡之中……并不是全国的小城镇都有条件在市场经济下发展壮大。
多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在两种路线当中摇摆,既曾经非常激进地赶城市居民下乡,也曾经毫不拒绝全国人民来北上广买房炒房。
那么,现在北京上海的选择,意味着中国又开始走小城镇路线了吗?
不,中国已经选择了路线——既不是发展超大城市,也不是发展小城镇,而是发展城市群。
3
走向城市群
流落在北京的 80 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图片来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2006-2020
全国尺度的城镇体系规划,早在2005年就有了。
不过那个时候,高铁尚未出现,城市之间联系的轴带比较理想化。对各个城市的安排更像是示意性的“排座次”,并没有真的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事实上,在那个时期,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要明显强于合作关系。(参见:世界上正在发生着哪些国内少有人关注的重要变革? - 周看看的回答 -
另外,这一版规划是由建设部单独编制的,效力有限,还暂时谈不上在高层中形成了共识。
流落在北京的 80 后北漂们的未来在哪儿
2013年发改委城市群方案 图片来源:江南时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