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副校长谈智商、情商等受关注:教育需跳出唯“商”怪圈

日前 ,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 , 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作了重点部署 , 为国际教育指明发展方向 。如何扎根中国大地 , 培养国际化人才 , 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9月26日 , 清华附中与中国教育在线联合主办的“中西融合 , 迎接未来——新时代校长领导力高峰论坛”在清澜山学校举行 , 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汇聚一堂 , 共话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
|清华副校长谈智商、情商等受关注:教育需跳出唯“商”怪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会上 ,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教授分享了两点思考 , 一是大中小学都要重视“大学之道” , 二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 中国教育在线 图“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每当引用这句话时 , 我们都很清楚 , 古籍《大学》起首的“大学”之意 , 不是指的现代大学、高等院校 , 而是相对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小学”而言 ,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大人”之学、君子之道 。此处的“大人” , 也非生理意义上的成年人之意 , 而有社会和伦理的意义 。人分出“大”与“小” , 相应的 , “学”也分出“大”与“小” , 则是如同清华校歌中很有意义的一句所说:器识其先 , 文艺其从;大小之分 , 是特别在强调“器识”与“文艺”之别 , 成人与成才之别 。
“大学”之大学问 , 非艰深高难仄 , 实君子之道也 。梅贻琦、潘光旦先生曾经说过:“乍一看来 , 今天的大学教育 , 似乎与‘明明德’、‘新民’的意思不大有关系 , 但如果仔细考察 , 就可以知道今天大学教育的种种措施 , 始终未能超越这两条原则的范围 , 问题在于‘体认尚有未尽 , 实践尚有不力’——认识还不足 , 做得还不够——罢了 。”前辈校长的这一番话 , 温故知新 , 切中要害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大学之道”不是仅限于今天的高等院校才需要琢磨和落实的道理 , 对于小学和中学教育来说 , 同样有这个意义上的“大学之道”需要加以落实 。不同阶段也许侧重不同 , 但恐怕得是一以贯之 。
全国教育大会开篇讲了教育工作的贡献 , 总结为五“人” , 让我们分别看来 。开发人力、培育人才是从经济结果、要素生产的角度来衡量教育贡献——我统称为“成才” , 而对于受教育者完善人格(我把它叫做“成人”)之成果 , 却因其成效内在、度量不易而少了关注 。同时 , 教育对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 , 还承载着凝聚人心(我叫做所谓的“成群”)之责——较之于人们熟悉的人口红利与在其上延伸出来的“人才红利”概念 , 我几年前所提出的“人文红利”这个角度 , 更能让我们看得清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 , 还包括广义的家庭教育、公民教育、社会建设)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受教育者个体的人格完善与群体之人心凝聚 , 都是造福人民之根本贡献;人格完善与人心凝聚 , 都更得靠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的大学问 。所以说 , 不管我们是身为大学还是中小学的教育者 , 当校长的 , 办教育的 , 都要深刻理解古人所说的“大学之道” , 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比起来 , 大学之道是我们应该不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做好的基本功课 。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看法 。
第二个思考是:跳出“唯商怪圈”才能“在明明德” , 这里的在字 , 强调一个持续进行、永无止境的含义 。智商的发明到现在有120年历史了 。40年前 ,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 , 丰富了对于人类智力的内涵的认识 。但在实践中 , 数理逻辑智能以及语言智能得到极为突出的偏爱 , 特别是在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正规教育中非常突出 , 其它的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等 , 往往是“有则加勉”、“其它特色” , 不在实践当中对于智力进行培养的核心位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