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分拆上市 能否再造一个绿地?

一夜之间 , “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房产行业的趋势——或在业务板块中切入数字化模式 , 或在精细化运作中重构业务模型 。日前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独家获悉 , 借助数字化转型升级及业务重构 , 绿地控股(6.470, -0.11, -1.67%)(600606.SH , 简称“绿地”)拟三年内完成分拆旗下金融业务板块上市 。近期 , 以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绿地金融)为基础重构的新公司绿地数科正在进行引战 。 目前绿地金融是绿地三级子公司 , 因此绿地数科将成为绿地金融的母公司 , 并作为绿地集团金融业务未来的上市主体 。 绿地数科本轮Pre-IPO引战稀释股比约15-20% , 计划引入包括以下四类机构: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互联网科技头部企业;海外知名PE基金;国内头部投资和金融机构 。 如无意外 , 绿地数科Pre-IPO会在年内完成 。另有消息称 , 绿地数科最多募集60亿元人民币(8.7641亿美元) , 将其估值提升至340亿元人民币 。作为头部房地产企业的绿地 , 一直争议颇多 。 从混改、上市、市值一路走低 , 到如今“三道红线”全部踩中、万亿债务缠身 。2020年中报显示 , 绿地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到82.70%;净负债率达到180.3% , 较2019年末上涨了24.7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为0.72 。最近 , 绿地启动二次混改 , 从另一个角度凸显绿地在转型上的迫切: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已经着手几个新业务板块的分拆计划 , 包括大基建产业板块、金融板块、自由贸易港板块 。随着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被削弱 , 绿地金融也相应地被张玉良赋予另一重角色 。绿地集团执行总裁、绿地金融董事长、总裁耿靖对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 , 绿地在2018年就开始筹谋数字化转型 。 过去几年房地产的金融属性 , 使得金融成为绿地集团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一方面 , 通过分拆核心业务上市 , 提升资产估值 , 绿地直接获取降负债效果;另一方面 , 绿地寄望于整体业务重构扭转高负债、利润下滑局面 。在耿靖的构架中 , “绿地数科”与“蚂蚁科技”的概念更为接近 。 他寄望由于绿地数科的加持 , 绿地集团将讲述一个大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故事 。为什么分拆金融上市绿地这几年 , 经历了超越万科到增速放缓 , 从单一房地产销售到多元布局的变化 。2014年 , 绿地实现预销售金额2408亿元 , 较2013年增长50% , 取代万科 , 成为房地产行业规模第一 。 但2015年 , 绿地销售略有下调 , 退居行业第二;2016年 , 绿地销售增速10%左右 , 2017年同比增长17% , 2018年同比增长20% 。 进入2019年 , 绿地销售规模同比减少11% , 2020年中 , 绿地销售额同比减少16% 。 10-20%的增速不再的同时 , 为了多元发展 , 绿地还面临有息负债的增长 。最近三年来 , 绿地有息负债不断增加 。 2019年有息负债约为2937亿 , 相比2018年末的2689亿 , 增加了近300亿;2020年上半年 , 有息负债持续增加到约3298亿 , 增加了约361亿 。 偿债压力持续增加 , 成为侵蚀绿地利润的一大漏洞 。早在6年前 , 绿地就开始筹谋产业升级 , 围绕消费升级 , 进行了多元产业布局:房地产主业之外 , 张玉良手中已握有三张牌:大基建、自由贸易港、金融 。绿地营收构成中 , 房地产与大基建水平相当 。 2019年年报显示 , 大基建业务营收首次超越房地产 , 占比50% , 2020年中报 , 大基建营收略有下滑 。 绿地金融的收入在财报中的体现不多 , 但知情人士透露 , 绿地金融是盈利的 , 而且“不缺钱” 。贸易港则属于哺育期 。绿地过往28年发展中 , 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传统而紧随行业政策方向的 。2019年9月 ,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在第十一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出 , 房地产具有场景优势和平台效应 , 未来房地产与科技将深度融合 , 并实现“双向赋能” 。 他坚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近在咫尺 , 绿地将全面拥抱创新科技 , 推动房地产科技化、数字化转型 。张玉良为何有此想法?从绿地拥有的450万户家庭业主 , 线下场景遍布全国29省130多个城市、超过百家酒店、近千个综合体 , 开发的楼盘项目近万个 。 这是绿地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场景基础 。 有一件事情或许成为张玉良决策的转折点:2018年年初 , 绿地间接投资了蚂蚁金服 。 投资互联网公司的初体验 , 让张玉良开始思考马云说的“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 , 这句话在房地产行业的可行性 。绿地最新诠释的产业链逻辑是“一体两翼” , 一体就是从百万级房产 , 到十万级的车、万元级的文化教育健康医疗、千元级的旅游休闲、百元级的全球进口食品直采的阶梯式产业布局 。但多元布局并没有让绿地驰入快车道 。 绿地在2020年上半年 , 营业收入2098亿元 , 同比增长4.2% , 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放缓 。 利润总额153亿元 , 同比下降8% , 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0.2亿元 , 同比下降10.8% , 降幅均较一季度有所收窄 。受疫情影响 , 今年行业普遍利润下滑 , 但绿地2018年、2019年财报却早有端倪 。 从2018年开始 , 绿地大基建业务比重逐渐增加 , 但盈利能力仍有限 。 2018年 , 绿地的总资产为10365.45亿元 , 总负债为9276.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9.49% , 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到了2019年 , 绿地总负债继续增长 , 资产负债率88.53% , 维持高位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 绿地金融上市成为绿地新的“突破口” 。一方面 , 金融既游离在实业之外 , 又能反哺主业 。 绿地金融的成立与发展 , 是张玉良最为放手的一块业务 。 另一方面 , 大基建与自由贸易港板块还在培育阶段 , 目前只有绿地金融是成立时间最久并且盈利能力较好的业务板块 。绿地寄望于通过绿地金融提升融资能力的同时 , 带动整体运营效率的提高 。绿地2018年启动新加坡发行酒店REITs , 从前端地产基金化 , 到中端经营业务的培育 , 到后端实现REITs上市 。 耿靖透露 , 绿地金融正在新交所尝试发行REITs , 计划今年完成审批 , “来得及的话今年可以发行 , 但是我们会选择发行窗口 。 ”据其透露 , 可能会选择明年年初 。 发行成功的话 , 这将是第一支中国具有国有背景的特大型企业在新加坡发行REITs , 另一重要意义是这次会尝试人民币和新币的双币种 , 也将是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的第一支双币种产品 。销售模式改变之下的危机感知情人士透露 , 最近住建部可能会酝酿改变预售模式 , 直接转为现房模式 。 这些都是对整个行业投融资模式最大的变化 。 而对于绿地这样的大型房企而言 , 面临的是在原本已经增速下滑的前提下 , 如何加速去库存、保证现金流 。上市5年来 , 绿地的市值一直下滑 , 截至发稿时止 , 绿地总市值只有800多亿 , 相比逐年增长的超3000亿有息负债 , 张玉良如果能重塑绿地 , 实现财报数据指标的刷新 , 或许才是二次混改带来的最大红利 。蚂蚁金服IPO前夕 , 更名蚂蚁科技 , 体现了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将数据通过大量金融服务进行变现 。 耿靖对这一逻辑深以为然:蚂蚁金服是工具和驱动 , 让阿里巴巴的应用数据进行变现 , 通过金融服务来变现 。绿地正在做的四个数字化转型包括:产品数字化、流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等 。 数字化的逻辑在于:将数据业务化之后实现盈利 。 这一点阿里已经实践并验证 , 淘宝和ebay的商业模式一样 , 区别是ebay收费而淘宝不收费;淘宝平台可以不赚钱 , 但当淘宝积累了大量数据 , 数据业务化的时候 , 就通过支付宝或蚂蚁实现数据变现 。2018年之前 , 绿地没有把数据化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之前 , 绿地的房地产业务相当于诺基亚;而现在开始 , 绿地要从诺基亚升级转型成苹果 , 从不与客户发生任何关系到挖掘客户剩余价值 。苹果的商业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 其伟大之处在于它能掌握购买苹果手机的客户资料 , 人们开始用苹果的时候 , 就要注册一个ID , 从苹果一代用到现在 , 客户数据一直掌握在苹果手里 。 换言之 , 诺基亚不知道它的用户是谁 , 但苹果清楚了解每一个用户 。张玉良想把绿地从“诺基亚”时代带入“苹果”时代 , 苹果专卖店 , 相当于房企售楼处 , 通过硬件销售变现;当客户成为苹果的客户之后 , 苹果就可以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圈 。 Appstore的应用程序 , 让苹果的合作伙伴都融入到同一个生态当中 。 张玉良认为 , 房企也可以把客户带入一个消费场景 。简言之 , 绿地转型第一步是数字化转型;第二步 , 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进行变现 。 这与阿里、淘宝通过蚂蚁金服支付宝变现 , 逻辑是一样的 。 绿地推出的全产业覆盖的绿地G优尊享会 , 当中叠加ToC的金融服务 , 从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到金融消费 , 这也是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实现流量、数据变现的价值体现 。 耿靖认为 , 这一模式与阿里巴巴的蚂蚁科技如出一辙 。绿地的“惊险一跃”绿地大金融的利润总额同比增幅超过50% , 此前的2017年 , 绿地金融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 , 2019年利润30亿 , 是一个逐渐增长的趋势 。金融业务分拆上市 能否再造一个绿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