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 二 )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于自己未完成事情的记忆力更深刻,被称之为“未完成情结”。
在孩子童年时期,父母如果总是严肃拒绝孩子的需求,强制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愿望,就会让他们形成“未完成情结”。
越是被禁止,越是被压制,越容易成为孩子内心的缺口和遗憾,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发展。
不禁想起张歆艺,在节目中提起过的:
小时候想要的那双99元的小白鞋,被妈妈拒绝了,成了她未来人生中最大的执念。
“那个时候我就立下誓言,等我长大之后,我自己赚了钱,我要给自己买好多好多的白球鞋。”
 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
文章图片

后来的她,有无数双白球鞋,也只是为了弥补当年那份刻骨铭心的失望。
因为没有完成,她的心会永远悬在那里,时刻想着如何终了,就连做别的事也是牵挂连连。
而放在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其实也很常见:
孩子不想写作业,想把剩下的半集动画片看完,可是被父母强制性拒绝,于是,他写作业的时候也心心念念着动画片的情节,作业错了一大半。
为了不让孩子分心,不给孩子玩手机上网,于是孩子偷偷背着父母去网吧,甚至偷偷攒钱自己买手机,不知自控,最后成绩下降,甚至变得叛逆无常。
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尤其是一个冷冰冰的“不行”。
就像有人说的:
一味的拒绝,就像是一剂有强大副作用的药,可能会达到“治疗”孩子被宠坏的目的,但它的“副作用”却不容忽视。
经常被拒绝的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感”,渐渐地,就隐藏了真实的想法,不再和父母交心。
 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
文章图片

最好的教育:策略派
那么一味的妥协和一味的拒绝都不可取,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时,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才对孩子的成长最具有引导意义呢?
这时候,“温柔而坚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
文章图片

1. 让孩子自己承担任性的后果
我儿子木木,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不认真,每次我催他写作业,他就说要看会儿电视再写,要吃点东西再写,总之就是不肯主动配合。
直到有一次,我想开了,破天荒地没有催着他完成作业。
于是,他意料之中的没有完成全部作业,第二天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
觉得丢脸的他大哭了一场,从此再也没有在写作业这件事儿上磨磨蹭蹭,讨价还价过。
孩子说“再玩一会儿”时,或许我们并不用对他们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道理。
让他们尝尝自酿的苦果,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提供“有限选择”+注意转移
《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一书中曾提出一个“四叶草法则”,其中就有一个关于“有限选择”的概念。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有自我做主的机会。
就像文章最开始提到的,我儿子不肯午睡,硬是要玩平板电脑,后来我就跟他说:
“你是想现在睡觉,醒来跟妈妈一起去逛超市,还是选择现在玩5分钟平板,然后去写作业?”
小家伙瞬间停止了哭闹,认真想了会儿说:“那我现在睡觉,等会儿一定要一起去超市玩啊!”说完就乖乖回房间午睡了。
有时候,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我们强硬着抵抗他,会让他觉得父母是跟他站在对立面的,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
如果这时候,我们提供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就会选择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案,从而让当下的问题迎刃而解。
 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
文章图片

【 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3. 将时间具象化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在时间问题上讨价还价,是因为他们还小,对于时间的概念把控能力还不足。
明明说玩10分钟就走,可孩子偏偏玩了10分钟还要再玩10分钟,是因为他根本不明白10分钟究竟有多长,在时间的流逝中,他根本没法提前做好立刻停止玩耍的准备。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父母的具象化引导。
这一点,我身边有一位宝妈西西,就做得特别棒:
跟孩子一起去商场玩,她会提前跟孩子约定好;“如果妈妈的手机铃声响了3次,就告诉我们到回家的时间了,要做一个遵守约定的好孩子哦!”
在孩子同意之后,他们出发来到商场。
铃声第一次响,她会提醒孩子,再响两次我们就回家啦,第二次响起,也会提醒。
就在这样一个铃声反复响起的过程中,孩子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也一步步做好了自己将要回家的心理准备,最后在约定时间到来的那一刻,就不会难以接受。
你看,同样一件事,把一个小时换成“铃声响3次”的说法,孩子就变得没那么抗拒了,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何乐而不为呢。
 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
文章图片

 妈妈|“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妈妈的这两种回答最常见,却也最容易伤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