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唐朝前后,中国西北边患来源方向为何从西北转向东北( 三 )


唐朝前后 , 中国北方边患来源方向由西北转移到东北之原因
要分析这个问题 ,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大前提--唐朝 。 唐朝前后 , 究竟发生了什么 , 让中国北方边患来源方向发生了这样的转移 。
1、唐朝之前 , 西北草原民族发展程度比东北渔猎民族高
唐朝之前 , 得益于广阔的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 , 这里滋养出了大片丰美的水草 。 依托于这些水草 , 原始放牧业在西北蓬勃发展起来 。 原始放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增长 , 人口的增长促使社会组织关系开始由简单到复杂演变 , 匈奴、柔然、突厥等漠北奴隶制国家开始兴起 。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组织关系的改进 , 再加上由原始放牧业训练出来的强大骑兵部队 , 西北游牧民族率先在塞外崛起 , 成为威胁南边农耕民族的第一大敌人 。
而同时期 , 东北地区则没有这么好过了 。 由于强劲的夏季风沿着渤海、日本海可以深入东北 , 为这里带来丰沛的降水 , 再加上本身因纬度较高导致的寒冷 , 这里形成了寒冷湿润的气候 。 在这种气候下 , 众多的河流周边地区 , 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地 。 比较著名的有位于辽河下游的"辽泽" 。 这是一片方圆千里的沼泽地 , 横在辽西、辽东与白山黑水之间 。 这样的环境 , 实在不利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 。 因为生产力的低下 , 这些沼泽地难以被很好改造成良田或牧场 。 东北的先民 , 在这片土地上 , 形成了特有的渔猎经济 。 以打鱼、狩猎为生的部落民 , 很难形成高阶的生产关系 , 更别说复杂的国家形态了 。 在早期的东北历史上 , 当地的肃慎、挹楼、室韦、靺鞨等族群长期停留在低水平发展阶段上 , 只能成为中原王朝或西北草原汗国的附庸 , 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 。
东北|唐朝前后,中国西北边患来源方向为何从西北转向东北
文章图片

西汉时的东北辽泽
2、唐朝之后 , 东北渔猎民族生产力水平后来居上
唐朝之后 , 随着中原国家的文明与技术大规模向外扩展和千年来的交流 , 东北渔猎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了一次飞跃发展 。 原本难以逾越和生存的广阔沼泽开始逐渐被开垦成良田 。 沼泽面积的缩小不仅增加了农业作物生产面积 , 更方便了东北内部、东北与中原、东北与西北的沟通 。 这里的渔猎民族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 唐玄宗时代 , 东北靺鞨人大祚荣集合靺鞨人、高句丽人等东北民族 , 建立了东北历史上著名的渤海国 。 渤海国仿照唐朝制度 , 创制开国 , 一度经济发达、贸易兴隆、军力强盛 。 东北地区 , 开始有一个像样的强国产生了(其实之前的高句丽也算 , 但高句丽的位置 , 还没有太深入东北腹地) 。
东北|唐朝前后,中国西北边患来源方向为何从西北转向东北
文章图片

渤海国
3、契丹兴起是西北边患向东北边患的过渡
契丹族崛起的位置 , 前文已经说过 , 在如今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 也就是内蒙古通辽、赤峰地区 。 这一块地区 , 正好出于西北草原区向东北丛林区的过渡 。 同时 , 这里也紧邻中原的燕云地区 。 处于三个地缘板块交界处 , 再加上东北的逐步开发 , 契丹终于由一个小部落 , 在当地实现了异军突起 , 并最终建立了强大的辽国 。
4、中原文明统治重心发生由西向东的变化
起初 , 不论是周秦 , 还是汉唐 , 都建都在关中 。 当时 , 沃野千里的关中 , 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 。 这里是周秦汉唐取天下的基地 , 是这些强盛王朝经营四海的大本营 。 从这里 , 向北至河套、向西至河西西域这些塞外地区都很方便 。 中原文明以此为中心 , 向北、向西辐射草原部族 , 让那些西北民族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文明发展红利 。 然而 , 经历唐末黄巢和朱温的劫掠 ,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彻底变成残破不堪之地 。 发达的水利系统、城市体系被破坏 , 万亩良田也变成荒芜之地 。 关中地区 , 从此失去了作为天下首都、辐射全国的能力 。 当地再也支撑不起一个强盛王朝的运作了 。 中原文明的统治重心自此开始向东转移 , 由长安至开封、由开封至北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