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笑果文化CEO贺晓曦:《脱口秀大会》是我们公司团建( 二 )


拿(张)博洋来说,他上一季主动退赛,这一季被淘汰了,好多人觉得他特别“丧”,缺乏自驱力,我了解他,他表现出来的“丧”一部分是个性使然,还有一部分是艺术加工,作为老板,我反正不会去针对他个人做些什么,来企图点燃所谓的“自驱力”。
 文化|笑果文化CEO贺晓曦:《脱口秀大会》是我们公司团建
文章图片
图源 | @张博洋byz 新浪微博
我理解的自驱力不是针对个体的,否则就变成带孩子的逻辑了。自驱力是一种机制,一个标准,当个体达到了这个标准,就会获得体系给予的正向反馈。
博洋虽然被淘汰了,但他在脱口秀演员互相投票中的排名一直很高,这说明大家赞同他的喜剧审美,赞同他的自我突破和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虽然如果他不那么纠结就更好了。这恰恰说明我们构建的这套自驱力机制在发挥做用,不是吗?
前几年,公司做的事儿大多是为了解决脱口秀不被人知道的问题,毕竟,你得让人相信这个行业是有奔头的,有能力的人才会来,最近我们也在反思,不能因为步子太快,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 文化|笑果文化CEO贺晓曦:《脱口秀大会》是我们公司团建】就像段子需要打磨,人才需要时间沉淀,有的人可能两年(就能冒出来),有的人可能三年甚至更久,既然不存在刚性的规律,也就很难有一套标准的管理动作。
 文化|笑果文化CEO贺晓曦:《脱口秀大会》是我们公司团建
文章图片
笑果工厂内举办即兴工坊
能力不是管理出来的,激发、鼓励、点燃……你用什么词都可以,唯独“管理”不行。
《脱口秀大会》激发了大家的创作,让大家保持好的状态,你可以把《脱口秀大会》理解为笑果“管理”员工的一种方式,它提供一个舞台,一档节目来检验“老人”过去一年的积累,也奖励新人的快速成长。
03
盲盒
《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结束的时候,李诞有一句评价挺中肯,“啥都好,就是赛制不够激烈”。到今年第三季的时候,大家发现我们在玩一些更刺激的东西。
节目播出后,网上有人说赛制也太刺激了,跟“隔壁”《创造营》似的,我觉得太刺激,总好过不温不火,没人讨论,对吧?
第一场PK赛50进25的时候,如果照“狠”的来,25个晋级名额满的那一刻,比赛就结束了,但我们临时决定,让剩下的7个人站上舞台,完成他们的表演。大家批评赛制随意,我能理解,也接受。
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因为之前没做过,赛前推演做得不够细致;二来,还是舍不得,那7个朋友在场上坐了一天,事实上他们为了这场比赛等了一年、两年甚至更久,他们就想要一个表演的机会,这让我们狠不下心让人家就这么离开。
 文化|笑果文化CEO贺晓曦:《脱口秀大会》是我们公司团建
文章图片
如果是其他行业,真的相对简单一点,因为那个东西,客观讲,跟我们没有关系,人也不认识,乐队也好,街舞也罢,淘汰就淘汰,我不会管你等了一年还是两年,天地不仁,就像奥运会,运动员准备了四年,说不办就不办了。但我们是这个行业里长出来的公司,你知道人家有多难,所以狠不下这个心。
李诞当评委给选手提意见,比如觉得Norah的段子让人有压迫感,被吐槽“爹味”“好为人师”什么的,我反而觉得没必要“收”,挺好的。因为这一季他主动退后,更像一个教练或者联盟的组织者,他是真的希望可以帮助选手把线下的状态更好地呈现出来。
过去,干线下的会瞧不起干线上的,觉得“不就是个节目吗?线下我们还是厉害”,今年周奇墨来了之后,这种声音渐渐小了,大家开始意识到,从线下到线上,不仅仅是录制然后播出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你想成为一个大众媒体意义上的脱口秀艺人,文本、表演甚至整个表达结构都要在线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比如OG(元老)周奇墨,他线下确实好,线上的传播力度或者说穿透力可能不如其他一些演员。再比如“网红”李雪琴,她从不去线下说开放麦,刚开始谁都对她不报希望,但人家线上就是“炸”,拦也拦不住。
 文化|笑果文化CEO贺晓曦:《脱口秀大会》是我们公司团建
文章图片
图源 | @脱口秀大会官微 新浪微博
这个节目很像一个试验场,充满了变数和意外,看录制现在成了我们公司的团建,每次看都像开一个“盲盒”,有超出预期的惊喜。它也提供了一些样本,促使我们去思考、总结行业人才不同的成长路径。
我们做的节目,从运营层面说都是冒险。什么是既保险又划算的做法?就是《吐槽大会》成功了,找几个平台都开一个类似的做一做。《脱口秀大会》之前,如果找个业内的人问要不要做这么一档节目,他多半不会看好。这就好比造汽车前,你问他想要什么,他回答说要个更快的马车。这么说不是不在乎同行的看法,只是我们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
节目播出到现在,对赛制和比赛结果不满的声音肯定有,但你去问每一个脱口秀演员,他们还是觉得这一季《脱口秀大会》是厉害的,因为我们选择了冒险,把这个行业往前推了一推,宁愿这个东西不完美,也不要它停留在原来的逻辑,所以它在豆瓣上的评分永远不会很高,就像演员说段子,可以不好笑,但不可以不真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