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北京健康宝诞生记——专访中科大脑CEO李浩浩( 二 )


同时 , 我们还面临大流量的同时访问 。 北京市的健康宝用户数可能在3000万以上 , 尤其在早上9点时 , 上千万用户迸发使用 。 但健康宝又不能出现延迟等问题 , 它的场景很关键 。 比如老人可能马上要进社区 , 上班族马上要进园区打卡 , 如果延迟半个小时怎么办?截至目前 , 健康宝实际上只出过三次问题 。
经济观察报:健康宝经历多次版本更新 , 更新的依旧是什么?
李浩浩:健康宝经历了三次大的版本更题 , 小的版本更替次数则不计其数 , 刚开始几乎每天都有更新 。 版本更新的过程都是倒逼的 , 有市里主导性的更新 , 也包括新数据的纳入、用户的反馈 。
健康宝运行初始阶段 , 每天早上8点 , 疾控中心和政府等工作人员会和我们一起开会讨论在健康宝上增加哪些功能;中午12点 , 我们带着需求回到公司并讨论如何转换成具体可开发的功能 , 讨论结束后经常已是晚上8点;晚上8点 , 技术团队就开始熬夜开发;第二天凌晨6点 , 按照要求新版本上线 。 2个小时后 , 新的一轮更新讨论又开始了 。
我们技术团队70余人 , 经常连续一干就是48个小时 , 大家都熬的不行 。
我们团队里有一对夫妻 。 一个负责产品设计(即界面、功能模块的设计等) , 一个负责后台开发 。 两个人一个带一个团队 , 一天晚上凌晨2点了 , 夫妻两人和团队成员一起开视频会议 , 孩子被他们俩吵醒了 , 在那哭 , 两个人却因为开着会分不出身去哄孩子 。 当时确实不容易 。
与此同时 , 我们还面临着人员缺乏问题 。
大年初一 , 和政府的领导开会时 , 公司就我和总裁助理两个人 , 大家都回家过年了 。 后来我们快速把北京的员工集合起来 , 让外地员工能返京的尽快返京 , 不能返京的就在线上工作 。 疫情开始阶段 , 团队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线上完成的 。
因为公司一些程序员家住农村 , 回家的时候没带开发的电脑 , 因我们只能用快递把电脑快递给他们 。 有些地方快递也不通 , 就只能让他们借电脑 。 有一位程序员 , 甚至只能跑到他们村的一个小卖部 , 借用小卖部的电脑在那待了三天多直到把非常重要的功能开发完 , 才收拾东西再赶回北京 。
中后期 , 健康宝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反馈、政策的变化、政府的需求来进行三者结合完善 。 比如某地区风险等级改变后 , 健康宝需要实时更新相应的数据 , 从而实现该地区人群健康码颜色的改变;一些用户反馈个人照片无法更换 , 健康宝第二次版本更新便完善了此功能 , 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
健康宝的持续更新状态维持了110天 , 技术人员也跟着持续运转了110天 。 此后软件才基本稳定 , 更新的比较少 。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待用户对于企业可能获取并商用健康宝个人信息的质疑?
李浩浩:健康宝的运营掌握在政府手里 , 我们只是提供技术支持 , 并且我们是和政府联合开发的 。 我们企业相当于架构了一个数据通道 , 最终每个人的隐私数据全由政府掌握 , 我们对数据没有任何权限 。
我个人理解 , 实际上疫情管控也是一种应对公共事件产生的一种公共管理 , 这种公共管理必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信息的委托管理 。 就像办身份证需要把个人信息委托给公安局 , 健康宝相当于把个人隐私数据委托给政府 。
对于健康宝是否商用 , 这取决于政府的相关政策 , 从目前来看 , 也没有商用的方向 。 我们觉得健康宝是有商用价值的 , 因为健康宝是一体多端 , 一体即一个政府平台 , 多端即微信、支付宝、北京通等前端 , 他们提供数据的入口 , 后者可能有商用的价值 。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健康宝的下一步市场或技术方向如何?
李浩浩:对于健康宝技术出口 , 我们也在跟一些合作伙伴探讨 , 但现在面临很多问题 。 因为出口时 , 产品整个体系的网络移植需要与他国国内的组织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 比如健康宝后台依靠大量的数据(手机运营商数据、交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 , 他国能否互相打通?这些都需要跟当地去匹配 , 但技术移植一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