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军事|一座“帐篷荣誉室”里的青春接力( 二 )


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烈日骄阳下 , 官兵们淌汗成溪 , 衣服上的盐渍形状变了又变 , 每个人晒得黝黑 , 脖子憋得通红 , 脸上却透着一股子兴奋 。
赵安元已经入伍3年 , 是赛场上的常客 。作为中队的训练尖子 , 他最喜欢跑步时将自己的背影留给对手 , 这样一个“任性”的人也曾见过一个让他难忘的背影 。
某次驻训 , 中队长王学海休假回来的第二天便带领队员进行着全套防爆服3000米训练 。赵安元一路领先 , 胜券在握 。离终点还有800米的时候 , 他听到后面传来一阵沉闷的脚步声 , 不是很快 , 但一步一步越来越近 。赵安元着急了 , 一向很要强的他加快了脚步 , 但是中队长还是一步一步超过了他 。他不明白休假刚结束的队长为什么能跑赢每天训练的自己 。从那个时候起 , 赵安元彻底服了中队长 。
钢刀连还有这样一句口号:“武艺练不精 , 愧当一连兵 , 武艺不领先 , 不进钢刀连” 。
一段逆袭足以说明这个口号的感召力:战士魏承建刚入伍时军事成绩靠后 , 到中队后每天雷打不动完成500个仰卧起坐、500个俯卧撑、200个负重深蹲 , 半年下来军事成绩突飞猛进 。作为列兵的他参加上级特战比武 , 荣获个人全能第一 。
国内军事|一座“帐篷荣誉室”里的青春接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0年中队组织五公里武装越野训练 。(资料图片)
国内军事|一座“帐篷荣誉室”里的青春接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队组织射击训练 。中国军网采访人员张诗梦摄
今天 , 中队继承发扬“钢刀在握、坚不可摧、钢刀出鞘、锐不可挡”的钢刀连精神 , 先后创造并保持了9项支队以上纪录 , 有43人次被上级表彰为训练标兵 , 现在中队仍有11名标兵活跃在训练场和战场上 。
“钢刀连”是战场的血与火锻造出来的 , 在强军兴军的时代召唤下 , 中队锐意进取、砥砺血性 , 锻造能打胜战的刀尖子的氛围愈加浓厚 。
凝聚兵心士气是对团结集体的最好注脚
在“钢刀连” , 有一个人人能讲、人人传颂的温暖故事:
1959年3月 , 中队奉命进军西藏 , 徒步翻越白马雪山时 , 时任指导员杜灿合解开衣服 , 用胸膛温暖战士冻伤的双脚 , 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 ,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 这种对待战友的大爱被称为“一团火” 。
火焰象征着温暖、光明 。这个中队人人熟知的“一团火”故事 , 不止温暖了那个冬天 , 还鼓舞着一茬茬官兵 。
许杰龙是2019年来到中队的军校毕业生 , 在强手如林的中队 , 5公里训练他拼尽全力也是“吊车尾” 。
“中队先后22次被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 我可不能拖中队的后腿!”
怎么办?练!
许杰龙为自己制定了训练计划 , 邀上战友帮助他训练 。一开始没人愿意“接”这个活——许杰龙的计划强度太狠 , 万一出事怎么办?班长也找他谈话 , 建议他修改计划 。许杰龙说:“为了中队的荣誉 , 我必须提高体能成绩 , 你们也不想有个‘日浓’(云南地区方言 , 说人傻笨)排长吧!”
战友们看到他这般坚定的态度、真诚的表态 , 纷纷当起了“接力员” , 许杰龙成了他们手中的那个“接力棒”——跑到后面脚步无力的时候 , 许杰龙将一根腰带卡在腋下 , 和其他腰带套在一起 。前面有人拉着 , 后面有人推着 。26分、22分40秒、22分以内!功夫不负有心人 , 许杰龙完成了当时大家觉得不可能的计划 , 捍卫了中队的荣誉 。“我的成绩是大家的功劳 , 在这样的集体里我感到温暖而荣耀 。”
“官兵亲密无间是一中队鲜明的特色 。”机动大队一大队大队长赵涛说 。一直以来 , 无论哪个官兵遇到困难 , 一中队官兵总会积极伸出援手 。工作中 , 一中队骨干始终坚持以上率下、身先士卒 , 要求官兵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 训练先示范、任务先上阵、劳动先动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