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八卦|山口百惠隐退40年首度出书 讲述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


明星八卦|山口百惠隐退40年首度出书 讲述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
本文插图

一代女神山口百惠 , 沉寂40年首度出书(注:该书日文原版去年由日本宝库社出版 , 中文简体版今年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
著名翻译家林少华 , 著名演员张国立、邓婕、刘晓庆、王志文 , 著名影评人、编剧史航联袂推荐 , 《时间的花束》讲述山口百惠40年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 , 用6大篇章、72幅拼布作品诉说不为人知的后半生 。
山口百惠是娱乐史上的经典传奇 。 她在20世纪80年代红透东南亚 , 主演的《血疑》引进中国后万人空巷 , 她那略带哀愁的目光让几代人牵记一生 , 不过却在21岁便决然隐退 。
明星八卦|山口百惠隐退40年首度出书 讲述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
本文插图

此后 , 许多明星也宣布过隐退 , 其中不乏她的粉丝 , 张国荣在宣布退出歌坛时就曾翻唱她的歌曲《风继续吹》向她致敬 , 然而没有一个人做到像她那样彻底 。
宣布息影之后 , 她再也没有主动出现在公众面前 , 完全割裂之前的一切联系 , 甚至拒绝回应关于自己的任何消息 。 从此之后 , 无论是多爱她的粉丝 , 都只能在心里默默怀念 , 她成为一个活着的神话 。 《时间的花束》是山口百惠退出娱乐圈40年出的第一本书 , 也是她退圈至今公开发布的唯一作品 。

这当然不代表她复出 , 她依然坚决拒绝置身于公众视野前 , 就像她新书的署名——三浦百惠所昭示的那样 , 隐退后是全新的人 , 旧人旧事不会被带入新的生活 。
这本书就像她的一份终场卷 , 用她40年隐退生活的欢喜与悲伤、平淡与沉静 , 给无数想念她的人画一个青春的句号 。
明星八卦|山口百惠隐退40年首度出书 讲述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
本文插图

人们都喜欢追求光环 , 因为光环似乎就等同于“自我的价值” , 我们不知道百惠在拒绝光影之后是否真的没有一丝留恋 , 然而我们可以清楚地在这本书里看到 , 她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有着足够的支撑 。 丈夫、孩子、朋友 , 还有自己的爱好——拼布 。
她将对家人的爱、朋友的关怀都一针一线绣进拼布作品里 , 又将这些作品和背后的故事、情感讲述给我们 。
拼布技艺从幼稚到成熟 , 新的人生从青涩到睿智 。 从刚接触拼布时为早逝友人的孩子做的拼布被 , 到稍习针黹时为在外演戏的丈夫做的袢缠 , 再到孩子长大离家时的“离巢拼布” , 她经历人生种种 , 变得坚强、慢慢成长 , 最终达到自己期望的模样 。
心中的想法能一一实现 ,
靠的是三十余年日复一日细碎的时间 。
也因此遇见从未想象到的、全新的自己 ,
让我感到无比的欢欣 。
——《时间的花束》

《时间的花束》看起来是一本拼布书 , 然而它却不是讲述拼布这种手工艺 , 学习拼布的过程透露的是她在隐退后如何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 如何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 如何将人生经营得平淡却丰富 。 可以说 , 每一件拼布作品都是她的一小段人生历程 。 一如她在书中所写的:
比什么都重要的 , 是自己珍视之人的笑脸 。
张张笑脸鼓励着我 ,
让我做拼布做到今天 ,
拼布扩展了我的生活 。
拼布记录了我经历过的风景 。
拼布滋养了我的人生 。
在百惠看来 , “拼布融入日常生活 , 变成理所当然的存在 。 这也是一种小小的幸福” 。 这种幸福不只是因为拼布 , 更多的来源于生活感动她的点滴 。
书中有个有趣的小情节 。 她有一天突发灵感 , 夜以继日完成一件拼布 , 却对名字犯了愁 , 向丈夫询问意见时 , 丈夫脱口而出 , 就叫“十二月的梦”吧 , 因为在他的印象中 , 十二月前后的百惠缝得非常起劲 , 那是“拼命的十二月” 。
丈夫的默默支持和疼惜 , 给予百惠满满的幸福 , 支撑她往前走去 。
哪怕是再耀眼的人 , 冲破被想象、期望赋予的光环后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日三餐、喜怒哀乐 。 对于很多人来说 , 这种平淡可能才是最实在的 , 光环随时可能破灭 , 平淡却一如既往 。

但是有些人还是不同的 , 比如百惠 , 也许她生来就应该是让人仰慕的人 , 在台上时 , 她是神话 , 退守平淡后 , 又活成童话 。 她似乎永远在打破别人的既定思维 , 这些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 , 可能就是人们对她念念不忘的原因吧 。
她曾经带来耀眼的光芒 , 现在 , 又呈现给我们另一种温存 , 就像她与丈夫一起完成的陶瓷灯所氤氲出的光芒 , 将我们对她的记忆也染上温暖的模样 。
她是偶像的偶像 , 与她同时代的人总是被拿出来与她作比较 , 有的人顺其自然 , 有的人逆流而上 , 不同的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 , 我们在他们缤纷的人生中体会自己的渴望 。
我们眼中的平淡40年 , 于山口百惠而言精彩纷呈;我们眼中她的辉煌 , 于我们而言是青春的高光 。 正如史航所说:“我们始终记得山口百惠 , 不是为怀旧 , 只是想记得 。 ”因为这段记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
作者 刘淑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