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彭镇就是成都双流区所辖的一个街道 , 名声在外是源于彭镇的老茶馆 , 在成都周边类似的老茶馆还是很多 , 彭镇的茶馆出名还是源于媒体的作用 。彭镇街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城西北3公里处 , 面积36.42平方千米 , 东靠东升 , 北接温江 , 南连黄水 , 西邻金桥 。彭镇街道辖彭镇、柑梓两大场镇及13个村(包括2个社区) , 188个社 , 总人口49935人(2017年) 。彭镇别名彭家场、曾用名永丰场 , 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 是双流古场镇之一 。 原是城西的水陆码头 , 更是粮、麻、油、蓝靛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清朝初年因战乱而遭烧毁 , 雍正年间叫双流县西一甲永丰乡;乾隆年间乡人重建街房数间 , 形成场镇 , 因多为彭姓人家居住 , 加之后来又有丹棱人彭端淑一大家名门望族迁居于此 , 所以又重新改名为彭家场 。顺便说说彭端淑其人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 , 字乐斋 , 号仪一 , 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 清朝官员、文学家 。他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 作品《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粤西纪草》《曹植以下八家诗选》等 , 著名散文有《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出生于一个富庶家庭 。 其祖父彭万昆为明末怀远将军 , 清初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判官 。 以军功勇著 , 授四川都督佥事(qiānshì , 都督佥事是正二品) 。 彭端淑的8位叔父 , 多为举人、知县 。本人学有所成为雍正进士 。 授吏部主事 , 迁员外郎郎中 。 乾隆间 , 充顺天乡试考官 。 后出为广东肇罗道 。 所在省察政治 , 黜陟能否 。 寻告归 。家居十余年 , 主讲锦江书院 。 工诗文 , 与弟肇洙、遵泗齐名 , 时称“三彭” 。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 , 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 。彭镇历史上另一位名人为刘沅 。刘沅(1767-1855) , 清代四川学者 , 是历史上少有的被人奉为教主的学问大家 , 其著作《槐轩全书》 , 以儒学元典精神为根本 , 融道入儒 , 会通禅佛 , 体大精深 , 鸿篇巨制 。又创立槐轩学派 , 名震一时 。 他在医学上也颇有成就 , 是名医郑钦安的老师 , 被后世尊为“火神之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有《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设置彭家镇 , 1958年曾撤销彭镇建制 , 与擦耳、红石、柑梓三乡合并成立东风人民公社 。 1959年恢复建立彭镇公社 , 1984年改为彭镇 。1992年10月10日 , 双流县决定开展区、乡、镇建制调整 。 柑梓乡并入彭镇 。2016年3月26日 , 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关于永安镇等6个镇增挂街道办事处的请示》 , 同意双流区彭镇增挂街道办事处牌子 。彭镇历史悠久 , 俗称彭家场 , 始建于明代 , 素有“水陆要冲”之称 , 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 彭镇曾有“六庙”(关帝庙、文昌庙、燃灯寺、观音寺、万年台、川主宫)、“三会馆”(福广馆、江西馆、广东馆)、“一阁”(天一阁)等多处古建筑 。上述很多古建筑已经残缺不全或者已经消失 。现在的彭镇还有诸多历史文化遗留 , 主要是明清建筑和一些商业痕迹 。 彭镇最为著名的就是沿街许多传统老茶馆 , 勾起人们的乡愁 , 极具沧桑感 。近日和本地朋友相邀在彭镇喝茶看街景 , 这是在成都生活几十年第一次去彭镇 。 走在街道上可以明显感到古朴民风和明清氛围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街景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老茶馆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井水泡茶 , 石头围栏圈住的就是水井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茶摊延伸到外面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外面传统理发理发匠为茶客理发 , 喝茶理发两不误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茶馆工作人员 , 传统技艺 , 如龙飞凤舞 , 动作娴熟 。 有百步穿杨之功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沿街餐馆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传统铁匠铺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对面另一家老茶馆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下午去金桥朋友家喝茶打牌 。第一次走进成都双流彭镇感受明清神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