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八卦|《关公颂》运城首演

明星八卦|《关公颂》运城首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星八卦|《关公颂》运城首演】文/摄 纪晨
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有祭拜关公的习俗 , 关公身上的忠、义、信、智、仁、勇 , 代表着中华儿女对英雄人物的渴望 , 流露出人民百姓向往忠义的情感 。9月15日、16日 , 大型民族交响乐作品《关公颂》在山西临猗关汉卿大剧院首演 。《关公颂》由76岁作曲家景建树创作 , 并由他担任两场首演演出的指挥 。
作品发扬关公精神
据文献记载 , 关公故里为山西解梁县 , 即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 。当地的解州关帝庙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 , 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 , 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 , 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
多年来 , 运城当地始终希望通过关公故里 , 带动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 , 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去年 , 运城市委宣传部计划推出一部以关公为题材的音乐剧 , 并找到作曲家赵季平出谋划策 。赵季平了解到 , 在运城音乐家协会下有一支民族乐团 , 于是建议他们创作一首民族交响乐作品 , 并推荐了祖籍是运城闻喜的作曲家景建树 。恰好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强也是山西运城人 , 于是景建树决定为张强量身创作一部琵琶协奏曲 。
今年3月 , 景建树开始在运城进行创作采风 , 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运城的13个区县 , 走到哪里都详细询问并做记录 , 一个月下来写满了一整本 。之后经过两个月的创作 , 《关公颂》完成了 。
排练磨砺音乐人才
运城音乐家协会民族乐团成立于2012年 , 是一支非职业乐团 , 平时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 。他们中有医生、教师、村官、工人、农民……年龄最小的乐手20多岁 , 最大的乐手超过70岁 。这样一支民乐团怎样才能把《关公颂》演奏下来呢?景建树从8月8日开始 , 每天晚上指挥、带领乐团排练 , 即便是周末仍然坚持排练 。排练过程中 , 景建树为大家讲乐理、讲音乐发展、讲历史 , 乐手们受益匪浅 。最终经过35天的系统排练 , 乐团将整场演出的7部作品全部拿下 。
由于运城音乐家协会民族乐团只有70名乐手 , 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 , 景建树邀请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共同参与演出 。他表示 , 也希望通过这次邀请顶级民族乐团的加盟 , 让地方乐团开阔眼界 , 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李春勇介绍 , 此前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没有和业余团合作的先例 , 但帮扶地方乐团也是职业乐团的职责之一 。而且乐团与景建树有过合作 , 深知他办事认真负责 , 愿意破例合作 。两个乐团对这次合作都很重视 , 广播民族乐团各声部的首席都参与到这次演出当中 。
演出熏陶地方观众
9月15日晚 , 《关公颂》在临猗关汉卿大剧院完成首演 。引子“赞” , 表现中条山上耸立的61米关公雕像 , 刻画关公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第一乐章“义结桃园”诉说刘、关、张在桃园举酒结义的场景 , 深情演绎“义”所赋予的真情实感 , 同时抒发关公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乐章“勇冠三军” , 首尾两部分均在引子部分的“雕塑主题”基础上展开 , 表现关公义除恶霸、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战争场面 。中间部分在第一乐章“抒情主题”的基础上展开 , 表现关公对故乡的回望 。第三乐章“夜读春秋”采用新的慢板主题 , 不仅刻画关公在寂静深夜品读《春秋》的场景 , 展现他“天日心如镜 , 《春秋》义薄云”的形象 , 同时深入关公的内心世界 , 表现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复杂心情 。第四乐章“忠贯日月”前半部分是对战争场面的描述 。演奏第一遍时表现关公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水淹七军” , 反复时却是关公败走麦城、壮烈牺牲的场景 。后半部分“沉痛的行板” , 抒发关公壮烈牺牲后 , 人们对他无限地、沉痛地哀悼 , 以及对关公义大过天、虽败犹荣的崇敬之情 。尾声“颂”勇往直前的快板 , 抒发当代人对关公精神的理解 , 用关公精神鼓舞现代人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