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在刘诗诗“面瘫”与“用力过猛”之间,我选择眼瞎( 二 )


比如刘诗诗在《亲爱的自己》中饰演的李思雨 , 是一个在职场和情感上陷入困境的当代职场女性 。 很多观众能够在这个角色找到共鸣 。 这个时候 , 刘诗诗的表演一旦不准确 , 观众就会发现破绽 。
其二 , 角色复杂了 , 但演员的演技却没能跟上 。
现实主义作品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 , 演员如果没有充分准备 , 或者没有把角色消化好 , 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想诠释复杂一点的角色 , 演技没跟上 , 反倒把角色搞砸了 。
包括刘诗诗在内的很多流量明星 , 转型过程中都会遭遇这一尴尬 。
像李思雨这个角色 , 相较于刘诗诗此前一众的古典美人 , 的确有突破 。 这个角色不仅有精英女性强大冷峻的一面 , 她私底下与男朋友陈一鸣相处时是活泼的、放松的 。 李思雨的这两面 , 刘诗诗都没有演好 。 职场女性这一面 , 她瞪眼皱眉的微表情比较夸张 , 显得她这个人历练不足、不够成熟;而与陈一鸣相处时 , 她表演可爱撒娇的挤眉弄眼 , 更显得夸张生硬 。
所以观众宁愿看“面瘫”的刘诗诗 , 至少是美的 。 但这一次转型 , 因为演技跟不上 , 所有的用力体现在表面上 , 演得尴尬之余 , 好好的气质美女差点连气质也丢了 。
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对于缺乏表演天赋的明星来说 , 到底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气质的角色 , 在“面瘫”的舒适区待着 , 还是勇敢走出舒适区 , 不断尝试新的角色、新的可能?
在一般的想象中 , 后者才是有进取心的表现 。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大多数演员都做不到“千人千面” , 哪怕是一些老戏骨 。 就像张铁林成了皇帝专业户 , 演皇帝也成了他的舒适区 , 对此他表示 , “如果这个类型的角色观众有相当程度的接受 , 干吗干嘛要变?谁说百变就是好演员的标志?绝对不是 。 ”“演员演戏要利用本身条件 , 我能演皇帝 , 演某一种类型 , 我不可能演100种类型 , 因为我的样子不可变 , 我的个头不可变 , 我的形态的可塑性是非常有限的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我觉得我扮演的角色是在极限中努力表现自己 。 ”
去年播出的《我就是演员》也有这样一个争议 。 姜思达就指出 , 跳出舒适圈的这个说法 , 本身就是不舒适 。
如果真的不适合 , 你为什么非得让自己不舒适?所以观众说宁愿看“面瘫”的刘诗诗 , 听着像是气话 , 但背后也不无道理 。 刘诗诗转型的努力值得肯定 , 但转型不是演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角色 , 不是我看起来很努力很用力就能演好的 。 有些非科班出身的流量演员就是欠缺天赋 , 就是心有余力不足 , 一用力就荒腔走板 , 那他索性还不如在舒适区待着 , 或者转型时一步一步来 , 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 , 跨度太大 , 反倒吃力不讨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