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二 )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根据山西省博物馆藏明军甲胄还原所绘制在冷热兵器的防御性能、装备重量与造价中 , 棉铁复合甲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 据《明会典》记载:"弘治九年 , 令甲面、用厚密青白绵布;钉甲 , 用火漆小丁……又定 , 青布铁甲 , 每副用铁四十斤八两 。 造甲 , 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 。 "以明斤换算 , 布面甲的重量约莫只有现在的二十八斤 , 较之札甲而言 , 造价大大降低的同时提升了轻便性 , 同时用厚密棉布也能对火器铅丸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 具有相当的实战意义 。 棉铁复合甲的存在除了能防御火器 , 其被推广的原因也受制于小冰河期的气候以及明朝困窘的财政 。 使用棉铁复合甲的明代边军作战地点多在西北和北方 , 甲片内置可以有效的保暖和防止生锈;此外 , 隐匿于棉布之下的铁片可以不采用传统札甲的制作方法 , 用较大的铁片连接 , 也不用穿孔缀连 , 节省了物料的人工成本 。 这样造价低廉且实用的甲胄自然很得到明军的欢迎 , 在有明一代的边军中 , 明军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着甲率 , 以《四镇三关志》中的兵备情况作为参考 , 宁远营主兵3888人 , 客兵家丁23人 , 备有盔甲4083副 , 披甲率接近102% 。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不过棉铁复合甲的作用并非专门针对火器 , 更主要的是为了防御刀枪剑戟等传统冷兵器 , 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 , 在嘉靖隆庆年间 , 一种新甲开始在一些部队中列装 , 这就是全棉甲 , 也就是明代时人所说的"绵甲" 。 明朝的全棉甲大概在明中期开始流行 。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全棉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 , 用布缝如夹袄 , 两臂过用脚踹实 , 以不胖胀为度 , 晒干收用 。 见雨不重、霉鬒不烂 , 鸟铳不能大伤 。 "在朱国祯描述的来说 , 将采摘的棉花打湿 , 反复拍打 , 做成很薄的棉片 , 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 , 内外用铜钉固定 , 缝制护腋、腿裙等 , 就构成了一领全甲 。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打湿的棉布对于铅弹在一定距离内有不错的防御能力 , 这个已经得到了许多战例的验证 , 直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 仍然有出现部队以打湿的棉布覆在桌子上 , 持桌子前进作战的例子 , 棉甲防止火器的道理概莫如是 , 实质上就是棉被防弹的精简版本 。 但在实际应用中 , 棉甲还要考虑对于冷兵器的防护 ,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 全棉甲也逐渐向织物、牛皮、纸等材料的复合甲方向发展 , 出于实际需要 , 有一部分棉复合甲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在夹棉中镶覆铁片 , 以增加队传统冷兵器的防御性能 。 棉复合甲的主要防护效果在于对火器的优异表现 , 戚继光使用过的缉甲 , 其实也是棉复合甲的一类 , 倭寇擅长用火器作战 , 在与倭寇作战的过程中 , 戚继光也十分重视对于火铳弹丸的防御 , 在《纪效新书》中记载:"今择其利者 , 步兵惟有缉甲 。 用绢布不等 , 若纸、绵俱薄 , 则箭亦可入 , 无论铅子 , 今须厚一寸 。 关于做法 , 也是与北方边军所用的棉甲相近 , 但戚继光的棉甲配置比较高 , 是由绢布加蚕丝填充而成的:在前用绵密缉 , 可长至膝 , 太长则田泥不便 , 太短则不能蔽身 。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缉甲 , 实际上属于棉复合甲棉甲的实际战例明朝甲胄形制相当繁杂多样 , 棉铁复合的布面甲和棉复合甲也是如此 , 关于形制也并非想是后人定义的那样非黑即白 , 混合使用并非是一种不可能的事 。 在万历援朝战争中 , 身着重甲的李如柏的头盔就曾被鸟铳击中 , 幸亏盔中棉厚 , 才没有导致重伤 。 而在一些精锐部队中 , 也会出现棉甲叠加铁甲身着两重甲胄作战的情况 , 在天启初年的浑河之战中 , 由川兵与浙军是组成的陈策部的明军的装备为"执竹杆长枪、大刀利剑 , 铁盔之外有绵盔 , 铁甲之外有绵甲 。 "这部分川军浙军身着重甲与棉甲 , 与清军重步兵作战 , 挟攻占沈阳之胜利余威的八旗劲旅 , 竟在四川步兵抗击下"死于枪弩者数千人" , 后继支援的巴牙喇骑兵也一度被打得"纷纷坠马" , 形势颇为狼狈 。 在浑河之战中 , 七千余浙兵与川兵面对数倍于己的八旗精锐 , 身着数重重甲 , 抱着与敌同亡的死志在打退后金军数次冲锋后 , 力竭而败 。 尽管浑河之战七千明军全军覆没 , 但其亮眼的表现却难以抹去 , 这与明军身上的精良装备不无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