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编者按: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 , 札甲一直是铁制甲胄中被采用的最多的一种样式 。 札甲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 , 在《战国策·燕策一》提到:"今臣闻王居处不安 , 食饮不甘 , 思念报齐 , 身自削甲札 。 "札的意思即是指甲胄的叶片 , 将各个叶片左右相叠 , 上下相压后编缀起来的 , 就是札甲 。 而札甲自秦汉到元明的发展过程中 , 一直以来颇受军伍欢迎 , 为什么在明朝之后 , 就逐渐没落了?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蒙古罗圈甲明朝札甲的余晖明朝的札甲主要承袭自蒙元 , 甲叶较为细小 , 常采用对襟的方式穿着 , 但在蒙元的基础上 , 取消了束腰和护臂、护膊等 , 采用了防护性能更好的铁臂手与上衣织连 , 在提升了防护性更为讲究灵活性和穿着舒适度;但札甲即便发展到了明代 , 身着重甲的北方明军边军仍然劳苦 , 明代唐顺之就曾在《武编》中提到:"边军劳苦 。 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裙、遮臂等具共重四十五斤 , 銕盔、脑葢重七斤 , 项护心銕护脇重五斤 , 弓撒箭袋重十斤 , 腰刀三斤半 , 蒺藜骨朵重三斤 , 箭筒一斤 , 战勾连绵皮上下衣服共八斤 , 通计八十八斤半 。 "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出警入跸图》中的明军札甲明代一斤约莫现在的590克 , 也就是说有的边军要负荷足足负荷接近现在的104斤 , 这样的甲胄以及装备穿在身上 , 对于长行军的军队而言无疑是苦不堪言 , 如果运气不好遇上冬日的雨雪天气出征 , 身上的铁甲则更是冷冽 , 也难怪沈周感慨边军士兵"佩多身重难负荷"了 。 而札甲的缺点也远不止重量大这一点 , 明代的札甲形制多样 , 制作工艺繁琐 , 仅《大明会典》明载的就有数十种之多 , 而在《武备要略》中 , 关于全铁甲有这样的记载:每副约用好闽铁一百斤 , 北地煤炭约用四五担 , 南方木炭约用十担 , 其铁愈多 , 炼得熟 , 愈好用 。 蓝棉布二疋 , 棉线四两 , 蓝绒绳四两 , 用好生漆六两或加二两 。 其甲片打完 , 用生漆表里漆过 。 俟阴干 , 将蓝布双层以线饰纳过 , 俱照甲片阔狭剪就做衬里 , 俱要包过甲片外边一寸许 。 甲片搭缝处 , 外加纳布二寸 , 每边折三分 , 以绒绳并纳布穿联成副 。 其甲片 , 俱要搭交半寸 。 每全副约重三十斤为度 , 太重则不宜矣 。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札甲要用皮条编缀 , 要在甲片上凿出许多小孔用于穿条 , 大小甲片层层叠加 , 用料多不说 , 人工也是费时费力 , 整套甲胄的制造成本十分惊人 。 而随着火器在明朝的不断发展 , 札甲的防护性也逐渐出现了力有不逮的迹象 , 虽然将领仍对山文甲等铁甲情有独钟 , 但布面甲和棉甲 , 已然开始悄然发展 , 并逐渐成为主流 。
甲胄|棉甲为何能在明代逐渐取代铁甲,明军:你试试穿戴60多斤去砍人?
文章图片

棉甲的推广和使用提及棉甲 , 许多人会对布面甲和棉甲之间的定义感到模糊 , 但实际上 , 棉甲属于一个大类 , 布面甲也列于其中 , 布面甲是后人冠以的称呼 , 在当时 , 这种甲胄被称之为暗甲 , 更严谨的定义的话 , 这一形制的甲胄应该称作棉铁复合甲 。 棉铁复合甲的本质仍然属于铁甲的一种 , 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薄织物缀连内里的甲片 , 而是将甲片内置 , 外覆厚密的棉布、内衬起到连接和部分防御火器的作用 。 根据山西省博物馆藏明思宗朱由检在位时期的山西总兵周遇吉所属宁武路静乐营二队鸟铳手守长赵勇所穿实物来看 , 这种甲胄 , 使用布帛作为表里 , 外面钉有甲泡 , 要害部位内缀有铁甲片 , 以棉布做衬 。 后来 , 清袭明制 , 八旗军所列装的棉铁复合甲的规制同样是由布帛、棉、内衬、铁甲叶这几部分所组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