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原创 李白与宣城(上)( 三 )


物产丰饶 , 自然向朝廷“岁贡”也多 , 开元二十九年(741) , 京城长安举办历史上第一次大型地方特色品“博览会” , 参加盛会的南方五十多个郡 , 今安徽境内只有“宣城郡船 , 载有空青石、纸、笔、黄连”等名品参加展览 。白居易在宣城时也曾写下《红线毯》和《紫毫笔》两首吟咏宣城物产的著名诗篇 。大诗人李白初来宣城时 , 见宣城市面上“鱼盐满市井 , 布帛如云烟”的繁华景象很是感慨 。晚唐时 , 宛溪河两岸夜市景观“暝火丛桥市 , 晴山叠郡楼”已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商贸发达的宣城在唐代已是一座开放的城市 , 不时有外籍人涌入经商 , 李白当年在宣城时曾写下《观胡人吹笛》诗 , 记述在宣城看到的来自西域的胡人表演场面 。
宣城|原创 李白与宣城(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说风雅 。宣城自东汉建武六年(30)太守李忠积极兴办学校 , 推广教化 , 历代均重视教育 。到了唐代 , 裴耀卿、崔衍等任官宣城 , 更加重视教育和择用人才 , 宣城官学、私学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 。韩愈13-19岁在宣城读书求学 , 奠定了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地位;贞元十五年(799) , 白居易来到宣城 , 在叔父白季康(时任宣州溧水县令)引荐下 , 拜见了以御史中丞观察宣歙池三州的崔衍 。崔衍早年与居易大哥幼文有旧 , 对白居易的诗名早有耳闻 , 很是赏识他的才华 , 欣然同意让他参加当年宣州的乡贡考试 。白居易在宣州准备应试 , 每天“昼课赋 , 夜课书 , 间又课诗” , 被破格选为宣州籍“乡贡” , 获得了去长安参加省试的资格并中进士第 。宣州是白居易一生的重要转折地 , 所以他步入仕途以后 , 仍对宣州念念不忘 。这种深厚的眷恋之情 , 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表现 。
因为物庶人丰 , 山水极佳 , 来宣城的诗人名流众多 , 唐代的宣城是人文荟萃、诗人辈出的地方 。全国顶级诗人大多在宣城游历或生活过 , 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佳作 。唐代共有102位诗人写到宣城 , 写有与宣城有关的作品共计446篇;《全唐诗》中与宣城有关的有298首 , 与宣城有关的诗人163位 , 本土诗人近20位 , 其中代表人物为世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和刘太真 。不管写宣城的诗 , 还是宣城诗人的质量 , 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众多的诗人中 , 在宣城留下的诗篇最多者当属李白、杜牧 , 李白86首 , 杜牧43首 。“宣城之所以得到唐代诗人的偏爱 , 不仅有秀丽的山川 , 还有厚重的人文 。唐人的宣城诗篇 , 题材广泛 , 既有自然山川 , 又有人文情怀 , 举凡写景、送别、咏物、怀古 , 众题兼备 。既有纵横天外的豪侠之作 , 也有聊寄相思的儿女情长;既有博爱的民众情怀 , 也有个人的感伤失意;既有身在庙堂的农事奉和 , 也有心老山林的修禅访道 。”(康震语)
四、追寻?谢朓诗风
唐代之前的南朝诗歌追求华辞丽藻 , 缺少清新爽朗的风貌 , 其风气一直沿袭到初唐时期 。即便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 其山水诗中仍保留着一条玄言的尾巴 。对此 , 李白是持否定态度的 , 声称:“自从建安来 , 绮丽不足珍”(《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 他所推崇的诗歌风格是:“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然而 , 谢朓却在继承族叔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 , 一改其靡丽不振的倾向 , 为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 将山水诗推向了巅峰 。这同样也得到李白的高度赞赏:“蓬莱文章建安骨 , 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谢朓身出名门 , 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即至为显赫 。谢朓高祖谢据为东晋名臣谢安之弟 , 曾祖谢允曾任宣城内史 , 祖父谢述曾任吴兴太守 , 祖母范氏为刘宋宣城太守、《后汉书》著者范晔之姊 。其父谢纬官至散骑侍郎 , 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 。建武二年(495) ,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 。谢朓在宣城太守任上虽不到二年时间 , 却遍游了宣城的山山水水 , 敬亭山、句溪、响山处处留下他的足迹 , 并写下大量的优秀诗篇 。宣城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 , 不仅诗作数量多 , 而且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 是他山水诗创作的顶峰时期 。诚如学者鲍鹏山所言:“山水诗的高峰是谢朓 , 谢朓就是在宣城把中国山水诗发展到一个高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