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小微观诗平|考古队发掘3天被迫撤离, 结局却影响深远,经历最奇特的明代陵墓,
我们阅尽铅华 , 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
在距离北京昌平城区十余公里处 , 有一座天寿山 , 大名鼎鼎的明十三陵就坐落于此 。 自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修建长陵起 , 直至崇祯皇帝朱由检下葬为止 , 这座庞大的皇家陵园整整兴建了236年 。 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之下 , 绝大多数建筑都保存完好 。
文章图片
▲明十三陵
【暖日小微观诗平|考古队发掘3天被迫撤离, 结局却影响深远,经历最奇特的明代陵墓,】不过在几十年前 , 这座皇家陵园却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破坏 , 始作俑者就是郭沫若与吴晗 。 在1955年10月的一天 , 明史学家吴晗找到了时任全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 , 请他帮忙审阅申请发掘长陵的报告 。 郭沫若知道挖掘工作可以获得大量珍贵文物后便欣然同意 , 只是对报告进行了简单修改 , 就同作家沈雁冰(即茅盾)、史学家范文澜等人联名呈送中央 。
文章图片
▲郭沫若、吴晗旧照
申请发掘报告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挖掘长陵可以出土大量文物 , 这些文物对明朝历史研究有非常大的帮助 , 能帮助后人更好地了解明朝的军事、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 此消息一经传出 , 全国一片哗然 。 许多考古、文物界的专家都表示担忧 , 尤其是时任考古研究所长夏鼐、文物局长郑振铎更是表示坚决反对 。 情绪激动的两人亲自找到了郭沫若和吴晗 , 希望他们能够撤销申请 , 然而郭沫若却丝毫也听不进去 。
文章图片
▲明成祖朱棣长陵
在几天以后 , 高层作出重要批示:“原则同意” 。 从这一刻开始 , 挖掘帝陵的大幕正式拉开 , 明十三陵遭到巨大破坏也正是从此开始 。 在这年冬天 , 相关部门组织成立了包含数百人的长陵发掘委员会 , 郑振铎、夏鼐二人也被选派加入其中 , 虽然是百般不愿 , 但也只能无奈参加了 。
当时的北京 , 天气十分寒冷 , 山区内的温度更是低到吓人 。 然而郭沫若却一门心思想早点挖开长陵找到文物 , 于是在几番催促之下 , 作为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赵其昌只能带人顶着严寒进行挖掘工作 。 白天 , 他们就在长陵的宝顶上挖掘 , 晚上就住在附近村民家里 。 一连挖了三天 , 什么收获也没有 , 反倒是赵其昌身体出了问题 , 被迫撤离 。
文章图片
▲明神宗定陵地宫
赵其昌大病了一场后 , 委员会众人重新商量了下 , 决定先挖掘个小点的帝陵练手 , 于是就选中了朱棣之子朱高炽的陵墓 。 然而考古队挖了半个多月也没有找到地宫入口 , 只能重新选中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发掘 。 之所以要发掘万历皇帝的墓室 , 是因为在挖掘过程中 , 万历皇帝的定陵墓室出现了轻微塌陷 , 考古队员们便趁机改为抢救性发掘万历皇帝定陵 , 总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 。
文章图片
▲明神宗金丝蟠龙翼善冠
然而令人倍感痛心的是 , 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及经验 ,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文物被严重损坏 , 甚至连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也被附近的农民劈开拿去当柴烧 。 高层得知这一系列事件后十分震怒 , 立刻出台了相关政策 , 禁止主动发掘帝陵 。 从此以后 , 任何申请挖掘乾陵的报告都被无条件驳回 , 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
参考文献:
《风雪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