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以会通中西构建原创性哲学体系——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 五 )


4.“四境界”说:探求理想人格建构和中华文化发展新方向
张世英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学者 , 他的哲思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 。在西南联大求学时 , 他的老师闻一多就鼓励他要“走出象牙塔” , 这成为他治学和为人一生的遵循 。在他的“问题域”中 , 不但有对“中国哲学应向何处去”的学术关怀 , 而且有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现实关怀 。作为其哲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四境界”说 , 就是他就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建构和中华文化未来发展之路提出的富于洞见和前瞻性的学说 。
张世英认为 , 个人的精神境界 , 按其实现人生意义(价值)高低的标准和人生在世的发展过程 , 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 , 即最低的境界 , 是“欲求境界” , 人在这种境界中 , 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 , 其与世界的关系属于“原始的不分主客”的关系;第二个等级是“求实境界” , 在这一境界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属于“主—客”关系:人有了自我意识 , 能分清我与物、我与他人 , 能把自己当作主体 , 把他人、他物当作客体 , 要求理解外在的客观事物(客体)的秩序或规律 , 体现了一种科学追求或求实的精神;第三个等级是“道德境界” , 人们在追求科学和社会化的进程中 , 逐渐领悟到人与自然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而对于人与人之间相通的领悟 , 很自然地使人产生了“同类感” , 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从而也产生了道德意识 , 在这一境界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仍然属于“主—客”关系;第四个等级是“审美境界” , 它包摄道德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 , 在这一境界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属于“高级的主客融合”关系:人们处于与世界融合为一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 其行为必然合乎道德 , 必然做道德上应该之事 , 但他是自然地做应该之事 , 而无任何强制之意 , 自然在这里就是自由 , 相当于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在厘清人的四种精神境界的基础上 , 张世英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精神境界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他认为 , 如果说境界一词只是指个人的精神境界 , 那么 , 文化则是指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它所属的成员的个人境界构成的 , 离开了个人的精神境界 , 所谓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就是空无内容的 。同时 , 个人的精神境界又是在他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 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 , 更受文化环境的熏染 。对于个人而言 , 上述四种境界往往同时具有 , 但其比例关系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以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 , 有的人由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 。相应地 ,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 可以是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 , 另一个民族、另一个时代 , 可以是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 。例如 , 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以科学的“求实境界”占主导地位 , 有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则以“道德境界”或“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 。
【哲学|以会通中西构建原创性哲学体系——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张世英认为 , 一般而言 , 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求实境界” , 西方人的自我观是“独立型自我” , 其优点是个性解放 , 发挥个体的独立创造性 , 缺点或流弊是唯我独尊、极端个人主义、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等;传统中国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道德境界” , 传统中国人的自我观是“互倚型自我” , 强调个体与他人、社会的相互依赖 , 但如果一味强调“互倚型自我” , 以依赖社会群体、依赖他人为至上原则 , 则必然抹杀个人的独立创造性 , 导致科学精神的缺乏、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水平的落后 。他强调 , 个人精神境界和民族文化都是科学与道德、审美的有机统一体 , 其中科学是基础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乏、科学水平的落后 , 今后在提高我们民族文化方面 , 首要的仍应是发展科学、弘扬个人的独立创造性;但在发展科学的同时 , 又要避免唯科学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 , 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审美的等人文方面的优秀之处 , 使当代中国人的人格更加健全 , 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更适应现代科学的时代潮流 , 更放异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