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以会通中西构建原创性哲学体系——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 四 )


以“民胞物与”“仁民爱物”为核心命题的伦理学思想 。张世英认为 , 西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传统哲学 , 从主客二分与“纵向超越”的立场出发 , 以追求超现象的本质、超感觉的理念、超特殊性的普遍性作为最高任务 , 认为善的理念是善的具体行为的本质、范型和理想 , 轻视感官快乐和物质幸福 , 压抑感情欲望 , 甚至走向禁欲主义 。与此相对立 , 西方功利主义则从工具理性的立场出发讲道德 , 把功利看得比道德还高 。二者都不可取 。他主张以审美意识来超越这两种立场 。审美意识是超主客关系的境界 , 它包含知识性、功利性、道德性 , 而又超出它们 。在审美意识中 , 万有相通、万物一体 , 人与物、人与人融合为一 。从审美意识出发 , 人们超越自我 , 为他人和社会、自然尽责 , 既融合、参与于物 , 也融合、参与于人 , 目的是使有限的自我融合于无限的整体之中、参与到无限的整体中 , 从而实现自我 。这样的自我实现 , 既是最高的美 , 也是最高的善;既是审美意识 , 也是道德意识;既有审美愉悦感 , 也有道德责任感 ,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 。张世英借用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和张载的“民胞物与”的提法 , 对这种境界和精神进行了概括 。
以“古今融合”“与古为新”为核心命题的历史哲学思想 。与其基本哲学立场一致 , 张世英也反对单纯从主客关系出发来理解和研究历史 , 把古和今、过去和现在看成互相孤立、彼此外在的东西 , 从而认为研究历史只不过是把古的、过去的东西当作外在的客体、对象来对待 。相反 , 他主张从人与世界融合的观点出发 , 把古和今、过去和现在看成是一体的 , 因而历史研究的最高兴趣就是要从古往今来的连续性和统一体中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 。他借用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 , 强调历史研究者自己现在生活于其中的视域(“现在的视域”)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时的视域(“过去的视域”)是融合为一体的“大视域” , 历史研究者应该从古今融合的观点研究历史 , 把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其后的历史流变过程中从“大视域”去理解 。这样才能超越古与今之间的距离、拆除新与旧之间的藩篱 , 冲破古以达于今、冲破旧以达于新 , 形成流变的历史整体观 。
张世英所建构的“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 ,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 含英咀华、推陈出新 , 是当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之一 。其鲜明特点 , 概括起来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具有“吾道一以贯之”的有机统一性 。“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是存在论、真理论和境界论的有机统一体 , 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发展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 , 张世英创造性地阐述了真善美之间的相通与不同:一个事物只有在万有相通或万物一体中 , 只有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 , 才能被我们认知 , 就此而言 , 它是真;万有相通或万物一体能够使人产生同类感与使命感 , 就此而言 , 它是善;一个在场的事物 , 能够通过人的想象 , 显现出不在场的事物 , 使人玩味无穷 , 就此而言 , 它是美 。他进一步把这种有机统一性概括为四句话:整体观物曰真 , 民胞物与曰善 , 意在象外曰美 , 三者的总根源在万有相通 。
二是具有融贯古今、会通中西的宏大视域 。张世英精通英语、德语 , 在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上有很深造诣 , 同时熟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经典、具有深厚的古诗文功底 , 这使得他所建构的哲学体系具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深厚历史底蕴以及融贯古今、会通中西的宏大视域 。诚如中国哲学史家张立文所言:“张先生既懂西方哲学 , 又懂中国哲学 。”“张先生从小就对中国古典的经典著作有很好的了解和背诵 , 从小就有汉学的培养和熏陶……同时 , 他对于现代的东西也非常通 , 可以说是古今通 。”
三是具有“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原创性 。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过程中 , 张世英借鉴了中西哲学史、美学史上诸多名家大家的思想观点 , 但他绝不只是简单复述与介绍这些思想观点 , 而是对其进行充分消化吸收 , 将其有机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论中 , 从而实现了“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有机统一 , 使自己的哲学体系彰显了“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原创性 。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认为:“张先生对超越主客二分的‘万物一体’的哲学阐述 , 这对于我们突破美学研究的旧的思维模式 , 对审美活动(美和美感)获得一个新的理解有重大的启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