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学书|梅学书‖剃 头 佬

高仁贤老汉拄着拐杖,靠着门框,不停地向村东眺望。他在等待外港湖墩的剃头佬。
高仁贤老汉等待的剃头老叫梅细奇。不知是剃头的职业关系,还是其他原因,人们似乎忘记了他的真实姓名,都叫他剃头佬,连姓也给省略了。不仅本村的人这么叫,十里八村的大人和小孩都这么叫。只要一说剃头佬,人们自然就想到了他。
 梅学书|梅学书‖剃 头 佬
文章图片
剃头佬是个光棍,快七十岁了,一生没有成家。年轻时家里经济条件差,虽然学了一门剃头的好手艺,但人本分,相了几次亲,别人看中他,他看不中别人,他看中别人,别人看不中他。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错过了最好的结婚年龄。当有人愿嫁给他时,都带了一到两个”拖油瓶“。他不想给别人养孩子,一个人就这样过着,到了吃五保的年龄,还没有偿过女人的滋味。
现在的年轻人理发,都是骑着摩托车到镇上,花几个钱,坐在有空调的理发店里,享受边看手机边理发的服务。在这十里八村,只有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剃光头、修面、掏耳屎、剪鼻毛、按摩,还需要他这个从事走村串户的剃头佬,所以他成了十里八村的唯一。
 梅学书|梅学书‖剃 头 佬
文章图片
时代在变,剃头佬没有变,仍然从事串村入户的剃头职业,但剃头佬的行头变了。当年的特殊行头理发挑子,如今换成了一辆破旧自行车。理发的工具,就放在自行车后架上的一个木箱里。木箱里除了理发工具外,还有一瓶五元左右的散装白酒。在大集体年代,剃头佬服务的群体比较集中,每日外出剃头的距离也不远,本大队八百多个男人的头发,他都剃不过来,不可能再到外村去剃头。现在,十里八村的剃头佬不是到集镇开理发店,就是逝世、改行或歇业,只有他还在坚守走村串户。请他剃头的村庄多了,但剃头的人数少了,总共才五十多人,主要是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而且散布在十里八村的各个自然塆子,每一个自然塆子需要他理发的老年人,也就一到两个。没有一辆自行车,他没法完成剃头任务。
请他剃头的五十多个老年客户,基本上每半个月剃一次头。上一次剃头的日期,下一次该剃头的日期,剃头佬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将十里八村剃头的路线规划得很合理,一天只跑二三个村塆,剃三五个头。剃完了,就帮那些老年人掏耳屎,剪鼻毛,按摩颈椎,陪他们聊天。到了吃饭的时间,主人留他吃个便饭,他也不客气,从理发工具箱里拿出每日必带的散装白酒,从主人家拿出两个酒杯,给主人斟上一杯,自己也斟上一杯。坐上饭桌,举起酒杯和主人相互一碰,就着一小碟花生米或炒黄豆,喝上二两散装白酒,再添一小碗白米饭,这一餐的任务也就解决了。
 梅学书|梅学书‖剃 头 佬
文章图片
在大集体年代,剃头佬一年固定剃八百多个头,每十五天剃一次。一年下来能收几个钱,但这些钱都必须上交给生产队,生产队给他记同等劳力的工分,年底分红,自然又分不到几个钱。他曾经不想上交剃头收入的钱,但不上交剃头款,分不到口粮,分不到煮饭的柴火,他和父母无法生活。他的父母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先后去世的,自从父母去世后,他剃头的村塆也多了,忙不过来,家里也就不生火煮饭。在那个村塆剃头,就在那个村塆解决中晚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快七十岁了,身子骨还算硬朗,就是血压高,还能吃能喝能睡,吃五保的钱 ,本人理发的收入,加在一起也不少。他不抽烟,就好一口白酒,从不喝醉,每餐控制在二至三两。主人家提供饭菜,他让主人分享他的白酒,都不吃亏。他觉得一个人喝酒,没个人陪,啥意思都没有。
今日是给高仁贤老汉剃头的日子,所以高老汉在等他。上午,剃头佬到陈壕、王家仓两个自然墩,既为三个八十多岁行动不便的老汉剃了头,又与他们聊了天。在王家仓的王老六家吃了午饭,两人共喝了四两白酒,聊了一会儿天。王老六要午休,他收拾好理发工具箱,放到自行车的后架上,用橡皮绳固定好,哼着黄梅戏《天仙配》中的路遇选段,蹬着自行车上路,向高仁贤老汉的村子——高仕墩进发。
【 梅学书|梅学书‖剃 头 佬】 梅学书|梅学书‖剃 头 佬
文章图片
高仕墩村的高仁贤老汉,双腿不便,但脑子清晰,喜欢说古,剃头佬是高老汉的忠实听众。他打算给高老汉剃完头,帮他掏耳屎,修剪鼻毛,再帮他按摩按摩颈椎,听他说说古,在他家吃晚饭后再回家。
高仁贤老汉也乐意他去。由于腿脚不便,平日那里也去不了,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比他年纪轻的,近年也都进城帮助子女照看孩子。高老汉感到很寂寞,盼着剃头佬去陪他聊聊天,听他说说古今。高老汉的妻子耳朵有点背,除了生活中的必须交流外,对他的说古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有剃头佬去了,在享受颈椎按摩的同时,他满肚子的诸多历史故事才有忠实的听众。
剃头佬到了高仕墩村,直接骑到高仁贤老汉家门口。高老汉终于在门口等来了剃头佬。他笑着说,“我估摸你也就在这个时间点来。”
剃头佬架好自行车,拿下工具箱,问“有没有热水,是先剃头还是先说说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