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北斗三号总指挥迟军:数万参与者都是“北斗人”( 三 )
后来 , 在原定交货时限的最后一天 , 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 , 研究所的所长亲自抱着微波开关产品赶来交付 , 没有耽误一天研发进度 。
在南京 , 一家配套研发行波管的企业 , 在一次大功率试验中 , 几台产品全部烧毁 。 为了查找原因 , 团队里有女孩儿推迟了婚期 , 有准爸爸没法见证孩子出生 。
“这些都让我特别感动 , 也建立了非常信任的关系 。 ”迟军说 , 说起北斗三号团队 , 他想的不只是五院的研发团队 , 而是所有参与的人 。 这些参与者遍布全国 , 至少数万人 。
所有“捷径”都堵死了
北斗三号的组网必须越快越好 。 战线拉得太长 , 卫星相当于白白浪费了寿命 。 比方说 , 如果5年建成 , 到组网成功正式开通时 , 首批卫星只剩一半寿命 。
因此 , 北斗三号开启了我国航天史无前例的密集组网 。
这一过程 , 也大大推动了我国卫星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 。 迟军说 , 北斗三号借鉴了其他工业行业的流水线方式 , 形成组批生产模式 。
最多时 , 厂房里同时有12颗卫星在总装测试 。 同时 , 由于应用了自动化测试系统 , 人力被解放 , 12颗卫星只需不到10名工作人员与机器配合 , 就能在厂房里流畅运行 。
更多现代化的手段进入北斗三号研制中 , 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卫星生产模式 。 流水线、自动化、远程协作、柔性制造……原来很多被认为不适合卫星这种精密产品的手段 , 被定制化地引入卫星制造中 。
“如果未来再有这种大批量的任务 , 一定会用这种模式 , 北斗三号探索出来了这条路 。 ”迟军说 。
从2009年北斗三号立项起 , 一个目标就确立了:所有的部件和元器件全部国产 , 不能受制于人 。 迟军说 , 很多年中 , 中国航天发展(000547,股吧)一直摆脱不了进口 。 北斗选择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 不能因为国外某个公司限制出口 , 就止步不前 。
从一开始 , 所有“捷径”就被堵死了 。
比如困扰中国航天界很多年的行波管 。 这是卫星上用来放大信号的关键部件 , 北斗三号之前一直从国外采购 。 北斗三号项目中专门就行波管开展攻关 , 在2015年北斗三号试验星发射前 , 具备了上天飞行的条件 。 此时 , 正好遇到国外供货商针对北斗三号限制出口 , 迟军当时态度坚决 , 说:那就退货吧 。
如今 , 北斗三号实现星上设备级产品百分之百国产 。 迟军说 , 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个数字 , 有些国外非核心的配套产品便宜好用 , 合作基础也很好 , 北斗也会采用 。 “还是要融入国际市场 , 北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
北斗三号这个史无前例的系统建设 , 给未来留下来的宝贵财产 , 迟军认为 , 是一大批国产化技术和航天级水平的供货商 。
很多北斗三号配套单位是首次参与航天任务 。 天上用的产品与地面产品差别巨大 , 由于风险因素更多 , 且无法维修 , 一出厂就必须万无一失 。 传统航天企业探索出一套宝贵的航天质量管理经验 , 航天人的任务 , 就是将这套方法延伸到配套的供货商中去 。
现在 , 有些为北斗三号配套的企业 , 产品已经开始出口 。 迟军认为 , 这就是北斗三号项目的一大贡献:推着全国“宇航基础工业”向前进了一步 。
这是最让他自豪的一点 。
图片
迟军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受访者供图
终点也是起点
最近三年 , 迟军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待在西昌 。
这里成了他最熟悉不过的地方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大凉山的山坳里 , 虽然已经使用了快40年 , 发射了100多枚火箭 , 但仍维持最朴素的面貌 。 除了发射场的发射工位、测试厂房、住宿区之外 , 几乎没有其他设施 , 离最近的市区有超过半小时车程 。
如果工作之余还有一点空闲时间 , 他就拿来锻炼身体 。 山里空气好 , 他也需要通过锻炼应对高强度的工作 。
推荐阅读
- 北京亦庄|北斗又有新应用!原来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导航
- 北斗卫星|为何全球都能免费使用GPS,但中国北斗却要收费?原因很简单
- 科学,北斗卫星|北斗卫星系统,是如何做到服务全球的?
- 智慧物流|许乔嘉:以北斗为核,逐浪而行
- 二十三号|十几名员工莫名被辞退,工资不给结算,伊利青岛分公司:到淡季了!
- 追着幸福跑|iPhone 12或将支持北斗导航,大家还会支持吗?
- 凌云讲八字命理|融合北斗卫星定位导航 华为HMS地图引擎服务升级!
- 卫星|为什么老美GPS仅用24颗卫星,北斗却要35颗?今天算明白了
- 余温|北斗导航也是GPS,核心设备100%国产化,苹果没理由不用
- |中国北斗已覆盖世界,为何还我们还一直在用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