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官|论陶渊明他真的只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吗
从2世纪末到5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在政治上,经历了汉帝国灭亡、三国的战乱、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及东晋向江南一带撤退,公元418年,刘裕率领东晋军队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南方的政权不再有恢复中原的信心了;在文化上,尽管儒家学说被曹魏摒弃,但是依然存在于世家大族之中,而不停息的战乱促进了佛家在中国的流行,道教也以玄学的面目复活,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陶渊明就出生在这一系列变革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之下。
文章图片
>陶潜字渊明,一字元亮,浔阳郡柴桑(今江西省庐山市)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陶侃出身寒门,以战功最终官至三公,都督八州军事并任荆江两州刺史,除了军事贡献,陶侃也颇有政绩,《晋书·陶侃传》记载:>是时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济赖。有这样一位祖辈,应该是一种荣耀,但是却成为陶渊明一生的负担,这样说似乎有些严重,但是从陶渊明一生来看,的确如此。
文章图片
公元318年,司马叡在建康即皇帝位,是为东晋元帝。晋元帝大量接纳北方贵族、军人以及流民,意在收复中原,恢复故土,但是东晋王朝的性质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目标。东晋政权完全是西晋政权的翻版,“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廷尉狱,平如砥;有钱生,无钱死”,这是东晋内部的主要方针,而东晋政府的所有部门也确实被南北方的世家大族所垄断,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世家大族拥戴东晋王朝,正如曹操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南方的财富用来支撑自家的门第。更加可悲的是,北方大族初到江南之时,“不免为新亭之对泣”,但等稳定下来之后,则开始有“此间乐不思蜀”的感觉,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绝口不提恢复故土。被东晋政权收编的军队,部署在国境线和东晋统治范围内的战略要地,一方面要抵御来自北方政权的侵扰,另一方面要压制东晋内部底层人民的反抗。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东晋表面上还是要喊一喊口号,可是付诸实际的行动少之又少。在贵族专权、门阀专政的制度下,仍然有少之又少的寒族人士冲破了这种屏障,陶侃就是代表人物。
文章图片
陶侃有意北伐,任广州刺史期间,每天早上把数百块砖头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严寒无间。有人怪而问之,他却说:“吾方致力于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陶侃的这一立场一直遭到世家大族的记恨和排挤,甚至出现在史书上:苏峻作乱之时,平南将军温峤派人邀请陶侃勤王,并推陶侃为盟主。但陶侃因自己当日不被任命为成帝的顾命大臣,始终心有不甘,以“疆场外将,不敢越局”为由拒绝,后温峤多番劝请,陶侃才答应。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为陶侃澄清:因陶侃出身寒微,颇为当时豪门贵族所排陷,上述的拒绝一事,为诬词之一。
文章图片
由此当时门第之森严,连陶侃这种足以控制整个东晋王朝命运的人也无法扭转贵族们的认知,所以到了陶渊明这一代,也未能走出寒士这一怪圈。陶侃不仅被排挤,与世家大族的清谈派相抵牾,还痛斥老庄玄学,主张出世建功立业,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陶侃给后人这样的教育,但是他自己的身体力行是后人最好的榜样。陶渊明早年受曾祖父的影响,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壮志 ,甚至为了恢复故土而尽自己的一份力。三十岁那年,陶渊明成为桓玄勤王的僚属,后来桓玄篡晋自立,他又加入了刘裕讨伐桓玄的义军幕府。当他看穿了刘裕所做的一切和桓玄没有本质区别的时候,他就彻底心灰意冷,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文章图片
寒族的身份让他看不到任何前途,而与“王谢”两大家族之中王家的矛盾更让他找不到理由在官场上逗留。《晋书·庾亮传》记载庾亮写信给郗鉴:>昔于芜湖反复,谓彼(王导)罪虽重,而时弊国危;且令方岳道胜,亦足有所镇压,故共稳忍,解释陶公。由上可知,庾亮早年曾经多次和陶侃商议废掉王导的事情,而那时的陶侃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压制并废除王导,最终不了了之,也是因为门第起了重要作用。庾亮虽然对陶侃推崇备至,但是陶侃终非世家大族,怎能仅凭一人之力岂能掀翻东晋世家门阀的牢笼?直到死去陶侃废除王导都未能如愿以偿,王导自然对陶侃的谋划也是知情的。如此大的事情,王家自然不会放弃报复,就算是不会报复,遇到陶家的人也不会让他们取得相应的地位。深知这一点的陶渊明自然就不会选择仕途了。
文章图片
刘裕代晋建立宋朝,陶渊明贫病加剧,江州刺史檀道济去劝他弃隐出仕,但是他不受馈赠,不为所动,他有可能是在学习张良,当年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立志要为韩国报仇,陶渊明从曾祖开始一直是东晋的官吏,虽然不能为东晋报仇,也可作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刘裕死后,诸子争夺地位,国家陷入一片混乱,此时的看着此种景象,写下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坞”这种聚落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坞”一开始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后来演变成为经历战乱的百姓集结在一起防御侵害并且集结早一起的一种设施。西晋永嘉之乱后,“坞”大量出现了。基于防止侵害的目的,“坞”一般都构建在天下之地,“坞”里面的人们隔断和外界的交往,形成一个封闭的共同体。当年随着刘裕出征北伐的戴延之,奉命勘察洛水的源头,尽管没有找到水源,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坞”,有的叫百谷坞、有的叫檀山坞,而当地的居民都称之为桃源。戴延之将自己的见闻写成《西征记》,陈寅恪推测陶渊明是看了《西征记》之后写出了桃花源记。
推荐阅读
- 土豪|《变形计》史上最土豪的爸爸, 车牌遭节目组全程打码, 是真的豪门
- 杨幂 |杨幂童年照被扒出,真的是从小美到大,果真没有整容!
- 臆说古史|26岁小伙隐居南山,却被父亲一脚踹了回去:没钱,别学陶渊明
- 鲜闻联播|绫濑遥否认与鲁敏宇恋情 揭露两人近况真的没有在一起的可能吗
- 粉红色|硬糖少女手游穿古装,希林又A又飒,刘些宁的双马尾认真的吗?
- 趣闻晨报|怕误会不敢去医院?韩流女爱豆谈“霸凌风波”低谷,真的太心酸了
- 科学|有哪些人可能是穿越回去改变历史的?穿越时空真的可以实现吗?
- 青年|《亲爱的自己》王子茹,真的是一面镜子!这番操作我是真服
- 朱一龙|朱一龙隐婚事件再发酵,扯出背后一系列“大瓜”,信息量真的好大
- 综艺节目|《认真的嘎嘎们》太“尬”,李诞直接黑脸,何炅直呼“想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