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72岁张汝京来青制造“中国芯”( 二 )


“第三代半导体有一个特点 , 它不是摩尔定律 , 是后摩尔定律 , 它的线宽都不是很小的 , 设备也不是特别的贵 , 但是它的材料不容易做 , 设计上要有优势 。”
张汝京认为 , 这个行业要考虑短时间之内人才基础 , 这是国内的一个弱点 。“欧美公司做得比较好一点 , 我们就借用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
所以 , 张汝京感觉差距不是那么大 , 可以“追得上” 。“要下决心找到合适的团队 , 做这个行业是很寂寞、艰苦的 , 要有很强的信仰的力量来支撑我们 , 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出来 。所以我是乐观的 , 相信我们追得上 。”张汝京如是说 。状态 “太阳不落山 , 一天不结束”
在采访人员与张汝京一同参观厂房时 , 他会非常清楚地询问现场工程师 , 这台设备的什么问题解决得如何?对于技术上的细节了如指掌 , 对机器的参数也是十分清楚 。
现在的张汝京 , 每天都是十分繁忙紧张的工作节奏 。每天的日程安排可以精确到半小时内 , 一周内的工作安排基本已排满 , 一个月内的工作已提上日程 。
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内容 , 没有饱满的精力很难应付过来 。为此 , 张汝京保持着简单规律的生活 。早睡早起;不抽烟 , 偶尔喝一点红酒;饮食上遵循着“早晨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 。
保持充沛的精力 , 除了生活上的简单规律 , 他还有来自信念上的支撑 。从始至终 , 张汝京一直在认真地想要补齐中国内地芯片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他留在芯片业 , 太阳不落山 , 他的一天就不结束 。
■回顾创业 多次大起大落“芯”意不改
在芯片制造的创业经历中 , 张汝京有过多次大起大落 , 可谓中国芯片史上的一段传奇 。
“基建狂魔”一腔热血回国创业
1948年 , 生于南京的汝京不到一周岁跟随父母去了台湾 。29岁时 , 他进入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企业“德州仪器”研发部门工作 。干了8年技术研究的张汝京被上司派出去划地盘 , 建新厂 。一个厂种下去 , 一簇簇“芯片人才”长出来 , 同行叫他“建厂狂魔” 。
1996年 , 一种躁动不安的力量 , 隐隐地在跳动 。张汝京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力量 , 那天 , 一个中国电子代表团到位于美国的公司总部参观 , 临走时问了张汝京一句:“你愿不愿意回国? ”一念起 , 万水千山 。深思熟虑的他找到顶头上司:“我要辞职回中国 。”在多次博弈之后 , 离开美国的张汝京直奔无锡 。一位台胞在无锡合资开办“华晶上华”电子芯片企业 , 张汝京的到来 , 让这些人欣喜若狂 , 请张汝京挂帅 , 成立“世大”公司 。
但可惜的是 , 世大成为业界的一块“肥肉” , 无奈之下 , 很快被当时台湾最大的半导体公司台积电并购了 。
创办中芯国际开启传奇之路
钱不要了 , 公司不要了 , 股票不要了 。2000年4月 , 张汝京携妻带子来到上海 , 创立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张汝京带着中芯国际4年里建成3座工厂 , 很快 , 中芯国际就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同时上市 , 在全球半导体厂商排名中 , 一跃进入全球三甲 , 创造了堪称芯片制造史上的“世界纪录” 。
2003年8月 , 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 , 遭到了竞争对手台积电在美国加州的起诉 , 就商业机密等问题要求赔偿10亿美金 。2009年9月台积电胜诉 。2亿美元赔偿金、10%的公司股权 。最惨痛的代价是 , 张汝京必须辞职 , 离开了他付诸心血一手承办、一路奔跑长达九年的中芯国际 。
2018年 , 再次“自由”了的张汝京又选择做一项国内没有的芯片事业——采用海外成功的IDM模式 , 芯恩将在青岛建设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他担任终身名誉院长成立的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 , 旨在 “本土化”补齐在半导体产业中的人才、科技、工艺等全产业链 。
■缘系青岛 第五次创业为何选择青岛
张汝京会在团队辛苦之余带着大家去爬崂山 , 在山顶 , 他们一起唱起《中国心》这首歌 。这时 , 望着山海一色 , 他和团队心潮澎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