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测你的出轨几率是多少”“多久后你会大富大贵”…输入名字就能测“前世今生”?背后真相太吓人了


“仕途不顺、情路坎坷 , 你是否知道这与你的星座有关?”
 
“三大财运最强星座 , 看看有没有你!”
 
“十二星座里最完美配对!是不是你和你的他?”
……
 
在网上玩过星座占卜的人都知道 , 很多占卜平台需要提供个人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生日 , 甚至是身份证号 。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小心了 , 因为一旦按照提示输入真实信息后 , 你可能会陷入犯罪分子的陷阱 。
 
微信“算命”测“前世今生”
市民个人信息被盗
 
“一个手机小游戏 , 输入自己的名字 , 就能‘算’出来‘前世今生’ , 但随后垃圾短信不断袭来 , 这是意外‘收获’吗?”天津王女士抱怨说 。 王女士体验的就是微信朋友圈曾经非常火爆的一款占卜类小游戏 , 只要输入个人真实信息就能“算命” , 用户还能把测试结果分享给其他好友 , 提醒其他朋友参与此游戏 。
 
浙江温州的赵先生也有同样的经历 。 不久前他在微信朋友圈做了一个名为“多久后你会大富大贵”的小测试 , 随后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纷至沓来 。 “有推销房子的、推荐理财产品的 , 还有培训班招生、有偿发表论文等等 。 ”赵先生说 , 他做这个测试时 , 确实按其要求及步骤输入了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 。
 
除了测试“前世今生”“大富大贵” , 此类游戏还有很多“变体” , 例如 , “测你5年后的生活”“测你下半生有哪些机会”“测你未来身价是多少”“测你的前世是什么人”“测你的实际心理年龄”“测你的出轨几率”“测你是《甄嬛传》中哪个角色”……
 
不少用户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参与了“免费算命”的测试 。 但是 , 很多用户并未意识到 , “神奇”的测试游戏原来是挖了一个“坑” , 个人信息很可能因此泄露 。
 
互联网安全专家介绍说 , 微信上各种算命、测身价的游戏很多 , 这些游戏名义上是“预测”现在和未来 , 实际上很可能是在盗取个人信息;这类应用制作很简单 , 成本也低 , 用户参与游戏时需要输入姓名、手机号码等不同信息 , 这些都会被存入后台数据库;此后 , 后台数据库可以根据零散信息 , 拼凑出用户完整的个人信息;如果用户再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宝等 , 这些金融电子账户安全将堪忧 。
 
“AI看相、算命”?
脸部特性或成别人的“摇钱树”
 
此前 , 还有一款名为“AI面相”的小程序 , 号称AI学习了近20万的真实人脸样本数据 , 只需上传个人照片 , 就能出具完整“面相”报告 。 采访人员切身体验后发现 , 同一张脸 , 只要换了个角度 , 人生竟然就被改写了!随后采访人员又拿出了自家爱犬的照片 , 虽然识别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 但是AI还是在努力解读着 。
 
相关人士表示 , 想算命的人之所以能够认为这个结果是准的 , 就在于在信息的对接方面 , 会形成某种思维定势 。 测试的人会往和命运相吻合的一方面加以解读 , 和命运中不相吻合的信息筛选掉 。
 
专家提醒 , 看相对于不少网友来说可能只是一种消遣 。 可是在不经意间 , 你自己的脸部特性、掌纹信息 , 很可能成为别人数据库里的“摇钱树” 。 上传手相的话 , 很有可能泄露指纹信息 , 上传个人头像照片相当于把个人的脸部信息泄露了 , 现在有很多的身份识别都是采用的指纹和脸部识别 , 进而会对个人信息安全造成风险 。
 
个人信息泄露无处不在 , 防不胜防 , 如何识别信息泄露风险和提高防御能力?公安机关总结出个人信息泄露后常见的5大类型作案手段 , 帮助大家“掌握防骗知识 , 筑牢安全意识” 。
 
常见的5大类型诈骗
 
一、虚假消息类
 
?网络平台抽奖扫码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 , 假冒娱乐节目或知名企业向受害人发送虚假巨额中奖通知 , 并以“个人所得税”、“手续费”、“保证金”等为借口进一步实施连环诈骗 。
 
?引诱汇款诈骗:犯罪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向某个银行帐户汇入存款 , 由于受害人正准备汇款 , 因此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 , 往往不经仔细核实 , 就直接把钱款打入骗子账户 。
 
?引诱贷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 , 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小额短期贷款 , 月息低 , 无需担保 。 一旦事主信以为真 , 对方即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
 
?伪基站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等虚假链接 , 一旦受害人点击后便在其手机上植入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 , 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
 
?ATM虚假告示诈骗:犯罪分子预先堵塞ATM机出卡口 , 并在ATM机上粘贴虚假服务热线告示 , 诱使银行卡用户在卡“被吞”后与其联系 , 套取密码 , 待用户离开后到ATM机取出银行卡 , 盗取用户卡内现金 。
 
二、警告通报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