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为何不识字叫“目不识丁”?有何历史渊源?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在现代社会中不识字的人 , 简直可以称得上凤毛麟角 , 但是在新中国刚成立的一段时间内 , 这有将近70-80%以上的人 , 根本不知道识文断字为何物!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 可以说已经很少有不认字的人了 , 正所谓“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在古代社会 , 读书是贵族的特权 , 平民老百姓根本没有读书的资格 , 这就直接导致了文化知识 , 成为了一小部分人炫耀的资本 。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众多汉字中 , “丁”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字 , 如果有人不认识字 , 便会被嘲笑“目不识丁” 。
民俗|为何不识字叫“目不识丁”?有何历史渊源?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然民间也有一种说法 , 就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 ,说的便是不识字的人 。
古代启蒙教育书籍《幼学琼林》中 , 曾有“村夫不识一丁 , 愚者岂无一得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云:“莫羞空腹无丁字 , 且免秋阳晒杀人” 。
“腹无丁字”和“不识一丁” , 都是说一个人不识字 。在现代社会中 , 目不识丁的人越来越少 。
但是真正有大学问和智慧的人 , 却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饥荒 。这就要求大家一定要多抽时间学习 , 不断充实自己 。
民俗|为何不识字叫“目不识丁”?有何历史渊源?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目不识丁与不识一丁
或许有人会问 , 为什么要目不识“丁” , 而不是除“丁”字之外的其他字呢?事实上“目不识丁”出现在文献中的时间较晚 , 其原型应该是“不识一丁” 。
“目不识丁”的故事 , 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 , 也就是说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时间了 。
据《旧唐书·张弘靖传》机子啊:“今天下无事 , 汝辈挽得两石力弓 , 不如识一丁字” 。据说“丁”字应该写作“个”字 , 因为字形相近 , 而出现了误传 。
后来人们便将错就错 , 在形容某个人不识字的时候 , 便会说“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
宋代洪迈在《容斋俗考》中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 事实上与目不识丁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很多 。
比如 , 胸无点墨、不识之无、一无所知 , 一物不知、空空如也等 , 这些成语都可以形容一个不识字的人 。
民俗|为何不识字叫“目不识丁”?有何历史渊源?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目不识丁的故事
据说在唐宪宗时期 , 有一个名叫张弘靖的幽州节度使 , 他有两个“从事” , 一个叫韦雍 , 一个叫张宗厚 。
由于在唐朝时期 , 节度使的权力特别大 , 所以这两个人便狗仗人势 , 平日里对老百姓总是横行霸道 。
二人经常吃喝玩乐到深夜才散场 , 身边总会有大队侍卫和兵马前呼后拥 , 这种感觉不仅特别有排场 ,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显示出个人地位 。
正所谓灯笼火把照得满街通亮 , 就这样 , 他们把幽州城闹得鸡犬不宁 。只要他们不高兴 , 就会拿士兵、亦或是老百姓当出气筒 , 人们敢怒而不敢言 。
有一次二人喝醉 , 对士兵大骂:“现在天下太平无事 , 又不打仗 , 你们这些饭桶 , 有什么屁用!能拉得两石的弓 , 还不如识一‘丁’字……” 。
民俗|为何不识字叫“目不识丁”?有何历史渊源?老祖宗传下的讲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他们是在讥笑士兵们没有文化 , 这些被骂的士兵们非常气愤 , 但由于位卑人低 , 所以只能背地议论 , 可以说对二人简直恨之入骨 。
有一天张弘靖收到一笔犒赏士兵的经费 , 他从中拿了一部分中饱私囊 , 士兵们得之后都十分恼火 , 于是一起造反把韦雍、张宗厚都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