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系统应对中美金融博弈( 二 )

美联储激进的市场干预 , 给全球经济埋下了隐患 , 加大输入性风险:一是美联储成为最后信用担保人 ,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 投资者追逐风险资产可能催生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 。

二是在今年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通缩压力大于通胀 , 但未来可能给资源进口国带来输入性通胀风险 。 在全球经济贸易不振的环境下 , 有可能引发竞争性货币贬值 , 扭曲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体系 。

三是加大美元海外融资风险 。 鉴于全球出现“美元荒” , 离岸美元债市场经历抛售潮 。 尽管近期情况缓和 , 但一级市场发行仍受影响 , 且今年中国离岸公司美元债将迎来偿债高峰 。 随着境外美元融资成本飙升 , 债务违约风险上升 。

四是警惕美联储实施负利率政策带来的全球溢出风险 。 目前 , 美国疫情仍在恶化 , 市场隐含的美债收益率水平约为-1% 。 在现有货币政策空间用尽的极端情况下 , 美联储选择负利率并非绝无可能 。 若美债收益率转负 , 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本已下降的美元资产配置将更加困难 , 要么持有负收益的美债 , 要么转换为黄金、其他货币资产甚至风险资产 , 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将明显增大 。 为此 , 需要全面守住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危机面前 , 做到“手里有牌”

在这场危机面前 , 须坚持底线思维 ,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 做好防范准备 。

构建中国金融制裁政策框架 。 一是必要情况下可冻结美国在华企业的资产 , 进行深度国家安全审查 。 二是禁止美国企业在华从事威胁国家安全的相关商业活动 , 禁止企业和个人采购被制裁美国企业的服务、产品和技术等 。 三是审查和制裁美国在华金融机构相关不正当行为 。 可借鉴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经验 , 构建中国金融制裁政策框架 , 特别是设置被制裁实体清单及标准 。

加快建立规避性制度安排 。 须充分做好美发难准备 , 加快建立规避性制度安排:一是加快构建贯通外交、安全、司法、金融、财政、贸易等领域的预警机制 , 把境外资产保全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 加快制定境外资产分散投资、安全转移的应急预案 。 二是抓紧设立金融制裁或反制裁主管部门 , 制定金融制裁与反制裁措施 , 授予其根据需要冻结境外组织或个人在我国境内资产的权力 , 并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 。

加紧构建金融制裁阻断法律框架 。 应重申《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 维护中央银行“自营账户”主权豁免权利 。 可仿效欧盟阻断法案 , 尽快制定我国反制裁阻断法律 , 以立法形式宣告美延伸到其境外的金融制裁制度无效 , 明文禁止中国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遵守这些“长臂管辖”法律 , 并向遭受金融制裁的中国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赋予足够的追偿权等 。

加快布局重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一是抓紧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 , 加快推动CIPS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支持工具(INSTEX)、俄罗斯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合作 , 建立国际支付结算的替代通道 。 二是加紧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法定数字货币 。 三是完善熊猫债市场建设 , 推动境外和多边金融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 , 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四是重新确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全球“超级联系人”的地位 。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 , 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支付的全球占比保持在70%以上 。 香港还是内地公司向香港国际投资者募集资金的重要市场 。 进一步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 。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先行先试 , 进一步做大做强离岸人民币市场 ,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