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从“杀出一条血路”到“二次创业”——“不惑”珠海不惧“归零”再出发

:原题为_新华网|从“杀出一条血路”到“二次创业”——“不惑”珠海不惧“归零”再出发。
40年前 , 珠海特区呱呱坠地 , 小渔村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 在经验、资金、技术和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 珠海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和勇气 , 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

40年后 ,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 , 在粤港澳大湾区向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目标迈进的路途中 , 珠海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
40岁的珠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但也面临城市能级量级不足和辐射能力弱等短板 。 如今 , “不惑”珠海坚定信念 , 不惧按下“归零”键 , 以从头开始的魄力 , 在新起点上推动“二次创业” , 重整行装再出发 。
杀出一条血路
85岁的摄影师李志均已经在珠海工作、生活了60余年 , 他拍摄了2万多张珠海各时期的照片 , 用镜头记录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 “40年前 , 珠海只有一间粮站、一家饭店、一条马路、一盏红绿灯 。 ”他说 。
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时 , 珠海是一个只有36万人的边陲小镇 。
40年实现辉煌发展成绩——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 , 飞跃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 , 人均GDP从579元提高到17.55万元 。 珠海从相对落后的边陲小镇 , 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
40年闯关闯出一条新路——从开办“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 , 再到创立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在多个经济领域敢于突破 , 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40年里 , 珠海人民初心如磐 , 爬坡过坎 , 敢闯敢试 , 杀出了一条血路 。
珠海特区哪里“好”
“珠海经济特区好”——1984年 ,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踏上珠海的土地 , 欣然写下的这七个大字 , 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 照亮珠海经济特区勇往直前的道路 。
对珠海来说 , 这七个字是评价 , 更是期待和鞭策 。 承载着这份嘱托 , 珠海要将“好”字落到实处 。
——生态人居好 。
盛夏时节 , 香山湖公园碧波荡漾、树影婆娑 , 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鸟类“落户” 。 在香山湖公园旁的“最美婚姻登记处” , 一对对新人洋溢着笑容接过小红本 , 转身拍下难忘的瞬间 。 珠海的空气质量长期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 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 , 让珠海成为世界认可的“幸福之城” 。
——民生服务好 。
中小学12年免费教育、城乡一体化全民医疗保险、市属公园免费开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覆盖 , 珠海人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触摸到时代发展的累累果实 。
——营商环境好 。
企业平均开办时间2天 , “秒批”事项165项 , 群众办事76个高频事项实现“全城通办”……每一个在珠海创业和就业的人 , 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便利与高效 。
其实 , 在40年的发展中 , 珠海始终面临着抉择——速度与质量如何权衡、活力与有序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如何兼容、传统与创新如何交融 。
【新华网|从“杀出一条血路”到“二次创业”——“不惑”珠海不惧“归零”再出发】40年来 , 珠海没有拼环境、拼资源、拼速度 , 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 守住了碧海蓝天下的绿水青山 , 成为一个发展空间广、发展环境好、发展政策优的城市 。
“回顾40年走过的路 , 珠海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 ”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说 。
不惧“归零”再出发
在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新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施工现场 , 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 。
该公司总经理沈显东回忆 , 过去格力从国外进口的数控机床 , 系统被设置了各种限制 , 出了问题也无法自己调试 , 只能等国外工程师上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