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化|一战美国有21000人靠发战争财成百万富翁( 二 )


真正的主角
虽然孟山都和尼康都有自己的一战故事 , 但真正的主角还是那些军火商们 。 德国克虏伯公司在战前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火帝国 。 它的火炮在普法战争结束后声名鹊起 , 其代理商遍布全球 , 利用每一场政治冲突来保证销售的畅通 。 当塞尔维亚人与保加利亚人、土耳其人与希腊人相互厮杀的时候 , 克虏伯大炮为双方的死亡和毁灭作出了贡献 。 在其代理商的努力下 , 甚至连比利牛斯山的小国安道尔也从克虏伯公司购买了一门炮 , 但是只要一开火射击 , 炮弹就会射出国界之外 。 克虏伯公司还设法赶上了海军现代化的浪潮 , 采用“克虏伯渗碳法”制作的装甲板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装甲 , 到1914年时 , 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装甲都是用克虏伯渗碳法制造的 。 任何国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生产装甲 , 代价是向克虏伯公司支付高额的特许费、以及每吨9英镑的专利费 。 克虏伯公司自己也把业务扩展到造船业上 。 在一战爆发前 , 克虏伯船厂获得了德国海军将近1/4的订单 , 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潜艇订单 。
德皇威廉二世是克虏伯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 , 这家公司同时也和德国的陆军部与海军部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 德国政府官员、外国陆海军的重要决策人、各国驻德国的大使 , 都在克虏伯公司的津贴清单上 。 此外克虏伯还控制了三家主要报纸 , 在一战爆发前那几年的狂热时期内 , 通过制造战争恐慌、或者渲染其他国家扩充军备的行动 , 来唤起德国公众狂暴的爱国情绪 。
像克虏伯之于德国一样 , 维克斯是英帝国军工企业的核心支柱 。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年轻时曾前往英格兰去学习其在工业技术上的智慧 。 但是20年后 , 当“德国制造”成为“先进”的同义词时 , 年轻的英国人托马斯?维克斯却前往埃森的克虏伯工厂做学徒 , 之后返回家乡 , 带来了宝贵的德国技术与方法 。 他像克虏伯一样 , 最初只是制造一些普通的物品 , 比如火车车厢的轮子、钢铁滑轮铸件和气缸 , 但是从1860年代起转行到军火工业 , 不久之后成为英国著名的火炮制造商 。
然而维克斯公司获得成功并不只是靠先进的技术 。 1911年 , 一本英国金融公司对三家英国领先的军工企业的董事会进行分析 , 发现维克斯公司的董事会里有2名公爵、2名侯爵、50名伯爵和男爵、15名从男爵、5名骑士、3名下院议员、21名陆军或海军官员、以及2名海军设计师和6名报纸经营者 。 此外好几个主教也是维克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 当时的评论家讥讽说:“英格兰是议会的母亲 , 而维克斯公司是议会的继母 。 ”
德国克虏伯、英国维克斯、法国什耐德(当作为一家电器企业时 , 我们熟悉的名字是施耐德) 。 在法兰西银行的200家股东——即所谓“200家族”—当中 , 军火制造商什耐德的家族占有一席之地 。 虽然这个姓氏被怀疑是德国名字 , 但什耐德却是不折不扣的法国人 , 其祖先来自阿尔萨斯地区 。 第一代什耐德—约瑟夫·尤金·什耐德主要是个银行家 , 到1850年时已濒临破产 , 但由于全力支持正在策划政变的路易·波拿巴 , 也就是拿破仑三世 , 因此从衰败中走了出来 。 在随后法国的铁路化大潮中 , 什耐德家族为政府生产铁轨、铁路设备、大炮和弹药 。 当1871年法国签订耻辱的和平协议时 , 什耐德已经从普法战争中稳赚了一亿法郎 。
与强势的克虏伯公司不同 , 什耐德公司以俄国市场为最主要的目标 , 并且借助沙皇的影响力打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斯拉夫国家 。 此外还协助俄国政府操纵法国的舆论 , 比如在日俄战争前后 , 法国著名的哈瓦斯通讯社每个月就从什耐德公司领取1万法郎的津贴 , 来发布对俄国有利的新闻 , 这笔钱是俄国财政部支付的 。
俄罗斯是外国资本巨头喜欢的舞台 , 察里津兵工厂是维克斯建的 , 而什耐德公司与法国兴业银行、奥匈帝国的斯科达兵工厂和维也纳信贷银行联手 , 对俄罗斯帝国最古老的兵工厂—位于圣彼得堡的普季洛夫兵工厂进行技术更新 , 并且得以在俄国的南方开工建设黑海地区最大的造船厂—尼古拉耶夫船厂(“辽宁”号航母也是在这里建造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