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陈根:从传统公益到指尖公益,公益还是生意?

文/陈根
互联网的普及弥合了我们的生活缝隙 , 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 从交往上云到远程办公 , 从电商购物到直播带货等 。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 , 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都经历了重塑 , 从而创造了新的行业生态 。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 公益事业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面貌 。据初步统计 , 疫情期间 , 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达18.67亿元 , 其中腾讯公益平台共完成网络筹款超过6亿 , 共计1200多万人次参与其中 。
当然 , 不论是疫情期间自上而下的募集善款 , 还是最近“99公益日”的出圈 , 在互联网时代下 , 大众对“公益”二字的认知都已从灾难的紧急救助 , 过渡为日常生活中的“随手公益” 。
互联网公益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平台公益 , 而是以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对公益的开展模式方法进行深度改造的过程 。当公益拥抱互联网 , 这是时代的风口 , 也是全新的挑战 。
公益|陈根:从传统公益到指尖公益,公益还是生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传统公益到指尖公益
事实上 , 互联网和公益事业有一种天然亲和力 。
信息产品与传统商品最大的不同点是它可以让亿万人共享 , 也正是由于信息产品的公共性 , 使得它与公益事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这让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 成为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
首先 , 互联网公益以互联网为信息平台 , 具有方便性、快捷性等天然利好条件 。在互联网上 , 信息发布及传播非常迅速 , 且信息传播成本低、受众范围广 , 使得公益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以传播 。其中 , 互联网公益1.0时代就极大延展了公益传播的边界 , 提高了传播效率 , 让“跨省、跨国、跨洋救助”成为可能 , 拓宽了公益的地理面积和救助范围 。
同时 , 在互联网交互式信息沟通模式下 , 信息能够迅速反馈 , 相关公益机构和项目能够及时公开捐赠情况、善款使用情况及项目整体运作情况 。而透明、公开的运作模式 , 可以有效缓解信任焦虑 , 为各参与主体维持稳定提供了基本前提 。
其次 , 相较于传统公益的募捐方式 , 互联网的出现伴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 , 大大提高了募捐的便利性 , 越来越多的传统公益机构将在线捐款作为面向大众募捐的主要形式 。
人们不用再去银行汇款 , 也不需要将现金塞进募捐箱 , 通过网络转账、扫描二维码就能够传递善意 。这种随时随地、小额可捐的低门槛方式 , 释放了广大公众的捐赠热情 , 也提升了捐赠效率 。让“捐赠”从大机构、大企业、知名人士等“头部群体” , 扩散到全民手中 , 形成了一种指尖公益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众筹平台也迎来了一次蓬勃生长 。2015年起 , 以轻松筹、爱心筹和水滴筹为代表的大病众筹平台 , 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壮大 。官网信息显示 , 轻松筹和水滴筹两平台的筹款金额累计均已超过200亿人民币 , 爱心筹也募集超过60亿的善款 。
最后 , 互联网公益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和运作特征表现公益出去中心化的特点 , 即人人可公益 , 不仅限于人人可参与公益 , 还在于人人可发起公益 。传统公益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或NGO牵头发起 , 其传播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且由于公益项目从发起到筹款再到执行 , 基本都是由公益组织所主导 , 捐赠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选择有限 。
而互联网为人人公益提供了可能性和工具平台 , 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 , 参与公益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 更多的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而存在 。捐赠者不仅能够在大量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 同时还能够通过便捷的通讯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 公益机构和爱心网友的连接越来越便捷和透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