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第一炉香》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口碑竟远超预期!

新作亮相第77届。这部作品从官宣到预告发布,每一步都备受争议。有对许鞍华导演的期待,有对原著的爱护。
那么,《第一炉香》到底如何呢?小电君在威尼斯前方的小伙伴带来第一手观影报告~
威尼斯|《第一炉香》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口碑竟远超预期!
文章图片
尽管威尼斯电影节已经赛程过半,但是佳片寥寥。对于中国媒体来说,高潮在许鞍华抵达水城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
今次的水城之旅,对于许鞍华来说是一趟荣耀之旅。一方面,她作为历史上首个女导演获得了威尼斯的终身成就特别金狮奖;再者,她将带着自己的最新作品《第一炉香》登陆非竞赛特别展映单元。
这部《第一炉香》改编自张爱玲作家生涯发表的第一部同名中篇小说,从立项阶段就备受“张迷”瞩目。
这已经不是许鞍华第一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了,1984年她操刀,1997年完成。
同为女性创作者,许鞍华和张爱玲都对香港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眷恋;或许正因为如此,许鞍华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张爱玲的作品,讲述民国乱世中的一段段爱情故事。
但是改编张爱玲的作品绝非易事,可谓电影界的一道难题。敢试水的导演,没有一个不是大师级别。
的被认为完成度和还原度首屈一指,拍完他简直累掉了半条命;的改编自张爱玲翻译的作品,形神兼备地复刻了张爱玲文字中的生活况味,在叙事上则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的风情万种,却有一种电影性屈服于文学性的痴气,只能算亦步亦趋之作。
相比较而言,敢第三度改编张爱玲的许鞍华可谓胆子极大——但是她的改编也是被诟病最多的,评分最低的。
这恐怕也和许鞍华的独特个性有关。从影像风格上,没有固定拍摄班底的她似乎总结不出极具个人特色的风格,甚至常被人批评,许鞍华的电影太不够电影了。
但是电影的核心来看,许鞍华的作者性不能更强了:她所有的电影都关于中国香港,不是发生在香港本土,就是香港人的故事,或者是和历史有所连接。
这种紧紧依赖于香港历史、完全贯彻香港精神的电影,成为了许鞍华真正的标签。
不管是原创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她拿来拍摄,最后都会变成中国香港本土的故事。比如《半生缘》这个发生在上海的爱情悲剧,在原著中充满了沪上独有的海派风情。
可是在许鞍华的导筒之下,人们几乎难以辨认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城市,也看不出主角的出身,个人的命运被从巨大浩瀚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剥离出来,几乎悬浮地发生在一个困苦的市井宇宙之中。
张爱玲作品中那种苍凉的宿命感几不可寻,许鞍华展现出一种对外界的漠然;角色的漂泊、无依和认命才让人依稀辨认出似是港人手笔。
不过说起自己改编张爱玲的经历,一向说话耿直的许鞍华对自己曾经的失败毫不遮掩。她在《第一炉香》的映后新闻发布会上说,八十年代自己拍《倾城之恋》,几乎完全没有理解人物陷入爱情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所以拍得并不好。
【威尼斯|《第一炉香》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口碑竟远超预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