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夜读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_原题为 夜读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1
国文|夜读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章图片

主播读经典 , 陪你说晚安 。 大家好 , 这里是闪电夜读 , 我是邹鲁融媒主播铁柱 。
在你的记忆中 , 有没有哪位老师让你印象深刻呢?今天和大家分享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 共同感受他对老师的思念吧 。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丨梁实秋
我在十岁的时候 , 遇见一位国文先生 , 他给我的印象最深 , 使我受益也最多 , 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
国文|夜读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章图片

先生姓徐 , 名锦澄 , 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 , 因为他凶 。 他的相貌很古怪 , 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 , 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 头很尖 , 秃秃的 , 亮亮的 , 脸形却是方方的 , 扁扁的 , 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 , 银丝小镜框 , 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 我常给他画漫画 , 勾一个轮廓 , 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 , 便惟妙惟肖 。 他的身材高大 , 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 , 鼻尖有一些红 , 像酒糟的 , 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 , 不时地吸溜着 , 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 , 有板有眼有节奏 , 也有时忘了吸溜 , 走了板眼 , 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 。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 , 好像是在给谁穿孝 。 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 , 余生也晚 , 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 他常常是仰着头 , 迈着八字步 , 两眼望青天 , 嘴撇得瓢儿似的 。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 , 如果笑起来 , 是狞笑 , 样子更凶 。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 , 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 上午的课很严 , 三日一问 , 五日一考 , 不用功便被淘汰 , 下午的课稀松 , 成绩与毕业无关 。 所以每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 , 学生们便不踊跃 , 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 , 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 , 学生却个个都到了 , 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 真到了的学生 , 一部分是从事午睡 , 微发鼾声 , 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 , 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 , 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 , 神游八表 。 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 。 国文先生呢 , 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 , 不是榜眼 , 就是探花 , 再不就是举人 。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 , 乐得敷敷衍衍 。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 , 徐老先生之所以凶 , 老是绷着脸 , 老是开口就骂人 , 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
国文|夜读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文章图片

有一天 , 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 , 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 这一堂是作文 , 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 , 题目尚未写完 , 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 , 就在这吸溜之际 , 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 , 冷笑两声 , 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 , 写完了当然还要讲 , 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 , 大家都为之愕然 。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 , 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 , 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 , 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 , 吸溜一下鼻涕 , 骂我一句 , 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 其中警句甚多 , 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 , 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 , 也就没有再多说 , 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
但是从这一次起 , 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 酒醒之后 , 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 批改之不足 , 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 , 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 , 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 , 有古文 , 有白话 , 油印分发给大家 。 《林琴南致蔡了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 。 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 , 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 , 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 , 他也选了不少 。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 , 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 , 先要介绍作者 , 而且介绍得很亲切 , 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 , 便说:“张东荪这个人 , 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 , 吃惊的是 , 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 , 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 , 朗诵全文一遍 。 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 。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 , 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 , 不论是古文或白话 , 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 , 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 , 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 。 他念得有腔有调 , 有板有眼 , 有情感 , 有气势 , 有抑扬顿挫 , 我们听了之后 , 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 , 那也许是过分夸张 , 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 , 那却是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