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社|抗感染之路任重道远,刘又宁:新发传染病、细菌耐药

■前言
“自SARS以来 , 国家一直致力于感染防控体系的建设 , 整个感染防控体系已经比较健全 。 武汉以后的几次新冠疫情 , 如北京、大连、乌鲁木齐等地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好 , 与我们有优秀的流行病学和感染防控队伍 , 也与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体制分不开 。 可以说 , 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做到这样 , 即使以后再有小的流行 , 我们都能控制得好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第六届学术大会即将开启 , 作为本次大会的关注热点之一 , IDSC名誉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在谈及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感受时说道 。
医师报社|抗感染之路任重道远,刘又宁:新发传染病、细菌耐药
文章图片
刘又宁教授
新冠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
刘教授表示 , 随着国家对感染防控体系建设的投入 , 我国感染病学及相关学科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 “此次新冠疫情暴发初期 , 我国在半个月之内就分离到病毒 , 并把病毒序列向全世界公开 , 做得非常出色 。 要知道在SARS时候 , 我们很长时间都不清楚病原体是什么 , 最后还是国外先报道了 。 ”
当然 , 此次疫情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训 。 刘教授说 , 传染病通常是指数级传播的 , 时间非常关键 。 对于我国新冠疫情的暴发地武汉而言 , 如果早两周封城 , 可能外地就基本安全了;如果再晚两周 , 说不定整个中国就瘫痪了 。 所以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如果当某个传染病尚未明晰时 , 宁可往最坏处着想 , 也不要心存侥幸 。 “我记得当时也有媒体给我打电话 , 当时我只是说应该实事求是 , 科学对待 , 杀鸡要用牛刀!我想可能这次已经汲取了足够的教训 , 再出现类似情况我觉得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 本来我们有优势的 , 不要把优势变成劣势!”
此外 , 从根本上的教训就是我们应该注意生态平衡 。 “地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享的 , 不光是人类独有 , 因此我们不能搅乱生态平衡 , 特别要注意微生态平衡也十分重要 。 ”刘教授说 。 在人体生长的细菌有些是有用的 , 有些是致病的 , 一些正常定植的细菌有阻碍致病细菌生长的作用 。 目前世界上有些“奇奇怪怪”的传染病 , 如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 , 有可能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 因此从根本上有生态平衡的意识非常重要 。
院感做得好坏将决定遏制多药耐药的成败
细菌耐药是目前抗感染治疗中面临的全球性难题和挑战 。 近年来 , 国家卫健委在抗多药耐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 有效限制了抗菌药的不必要滥用 。 一些细菌耐药 , 如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现了下降趋势 。
“然而我们面临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 多药耐药细菌几乎都发生在医院内感染 , 跟社区的关系不大 , 这就提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院感防控 。 我一直认为院感做得好坏 , 将决定我们遏制多药耐药流行的成败 。 ”刘教授认为 , 日本院感防控做得非常好 ,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 “你问他们不动杆菌有多少 , 他们会问不动杆菌是什么?他们几乎见不到鲍曼不动杆菌 , 同时他们的CRE比例也非常低 。 ”
另一方面 , 一个抗细菌新药的研发通常认为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 。 刘教授表示 , 在新药研发不及时的情况下 , 我们应该注意发挥现有抗菌药物的潜力 。 “为此 , 我们IDSC制定了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药共识 , 指导医生按照PK/PD的原理来正确用药 。 ”
对于抗病毒治疗 , 刘教授认为 , 目前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 “病毒性疾病很多 , 然而真正有效的像乙肝、丙肝那样的抗病毒药并不多 。 比如流感在全球流行已有100多年 , 但目前认为流感没有特效药 , 金刚烷胺、奥司他韦等耐药快 , 且只能减轻症状 , 缩短病程 , 没有根本的作用 , 更治不了肺炎 , 奥司他韦只针对上呼吸道感染 。 ”基于此 , 我们不能期望很快就会有一个特效药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 “正如谭德赛在8月8日所说 , ‘所谓的灵丹妙药 , 我们人类现在不拥有 , 将来也不拥有 。 ’这与我的观点非常相似 , 我在2月8日就提出 , 对抗病毒药不要期望过高 。 现在我的结论是 , 对于COVID-19 , 临床现在应用的抗病毒治疗药基本都是无效的 , 如果有作用也是轻微的 , 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就有真正的抗病毒药 。 但有一个特殊情况 , 如果能将人类康复期血浆中的综合抗体进行人工合成 , 肯定是有效的 , 就是从化学药物跳到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