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洋专家刹把、书写孟加拉湾NO.1神话......这名“海上铁人”响当当

翻开中国海油的历史 , 就是一部“为祖国找油、为民族争气”的奋斗史 。改革开放之初 , 我国开启海门与西方石油公司合作时 , 无论技术、装备还是资金、人才 ,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 。无数年轻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加入中国海油 , 奋斗是他们共同的时代表情 。
1989年 , 20岁的小伙子郝振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 从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技工学校毕业 , 加入中国海油 , 来到南海六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当了一名甲板工 。在莺歌海的狂涛中 , 郝振山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担当 , 凭借不懈的奋斗 , 最终成长为一名响当当的“海上铁人” 。
一晃30多年过去了 , 今年8月的湛江 , 溽热中夹杂着些微不易觉察的清爽 , 履新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的郝振山在院子里伫立良久 , 回望来时路 , 不由百感交集 。
|抢洋专家刹把、书写孟加拉湾NO.1神话......这名“海上铁人”响当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郝振山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 工程师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
一名地地道道的石油娃
上世纪60年代末 , 江汉油田会战的序幕拉开 , 一批批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江汉 。郝振山就出生在这个风雷激荡的年代 , 从小跟着父辈“行走天涯”的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石油娃” 。在他的血管里 , 流淌着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对石油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 。
在郝振山的记忆里 , 最熟悉的就是长江边荒凉的江滩和江滩上一座座高高的钻塔 , 还有不远处低矮简陋的芦席棚子 , 这是他的家 , 也是参加石油会战的钻井工人的家 。芦席棚子上 , 落着几只麻雀 , 枯瘦 。在他的家里 , 除了和房子一样简陋到了极致的床 , 就是一只算作家具 , 却同样简陋的木板箱 。里面放着其实放在哪里都不用担心丢失的家里“最值钱”的杂物 。白天 , 木板箱是一家人的饭桌 , 晚上是他写作业的地方 。
正像歌中所唱 ,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 郝振山儿时经常跟着井队搬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钻井队机械化程度有限 , “井队搬家真是人拉肩扛 , 我们这些小孩子跟着看热闹 , 我依稀还能记得那种昂扬的战斗精神 。”郝振山回忆道 。
快上小学时 , 郝振山随母亲搬回山东东营 。当石油工人的父亲常年回不了家 , 加上母亲患有哮喘病 , 只有12岁的郝振山扛起了家庭重担 , 每天上学前、放学后 , 他要背着筐子去打猪草、拾柴火 。星期天 , 要去地里干活 。无数次 , 他在心底默念:“爸爸不在家 , 我是男子汉 , 是家里的顶梁柱 。”
【|抢洋专家刹把、书写孟加拉湾NO.1神话......这名“海上铁人”响当当】很快 , 郝振山即将初中毕业 , 此时湛江石油技校在面向石油子弟招生 。父亲问他 , 是考高中呢 , 还是上技校?郝振山深知上了高中 , 就有机会考大学 。考上大学 , 前途更远大 。但是 , 一方面由于户籍在山东没办法参加湛江的高考 , 另一方面看着为全家人的生计操劳 , 已经早早有了皱纹和白发的父亲 , 他又一次感到了一个儿子肩上应有的责任 , “我上技校 。我想早两年毕业上班 , 能早挣钱 , 让弟弟妹妹他们上大学吧 。”
1986年夏天 , 郝振山考进了南油技校 。学校内铁人王进喜的那张手握刹把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他 ,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钻井专业 , 成了钻井十班的一名学生 。
郝振山说:“大海才是我的人生舞台 。我要像父亲那样 , 当一个在大海上工作的钻井工人 。我要像王铁人那样 , 成长为一个钢筋铁骨的硬汉子 , 为祖国打油找气 , 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壮丽 。”
刹把只有拿到中国人手里才放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