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二 )


三、铁路运输不灵 , 汽车数量少 , 运载能力低 。 德军在苏联国土内作战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 苏联铁路的轨距与德国的不同 , 无法直接利用 , 改轨费时费力 , 德国机车不能烧苏联的煤 , 除非添加一部分德国煤或燃油 , 缴获的苏联机车又很少 。 由于以上原因 , 铁路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部队推进的速度 , 再加管理不善 , 装卸工作很慢 , 经常发生堵塞 , 通过能力很低 , 更加影响了前方的供应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再就是当时德国的汽车工业不发达 , 军用载重汽车很少 。 三个集团军群都有一个平均运载能力为2万吨的重型运输队 , 其运输能力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保障陆军作战的最低需要 。 部队中配备的汽车也很少 , 步兵师的补给品大部分仍靠马车载运 , 每师大约有1300辆马车 。 所以有人称德意志第三帝国为“骡马帝国” , “100个车厢补充后勤 , 有50个车厢是装弹药的骡马”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四、后勤组织体制不健全 , 没有统一指挥 。 德军陆军后勤保障分为两大互相平行的部门主管 。 陆军总司令部运输部长负责铁路、水路运输 , 空运、海运则由空军和海军掌握;而弹、油等军需物资的供应均由陆军总司令部军需总监负责 。 该总监又兼管战区地带的汽车运输 , 直接领导配属各集团军群的汽车团 , 为各集团军群具体组织实施物资补给的是军需总监的野战派出机构 , 这些机构均直属军需总监领导 , 不受集团军群司令指挥 。 上述后勤体制造成了上下左右之间的摩擦与矛盾 , 妨碍了后勤人力、物力、运力的统一调用 , 而且严重影响了补给和运输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
五、陆军军工生产收缩 , 严重影响了前线的补充 。 德军进攻苏联时 , 虽然在资源集中的拥有量大大优于苏联 , 但由于希特勒把赌注押在“闪击战”的成功上 , 一再下令收缩陆军军工生产 , 裁减陆军军备 , 转而加强空军海军的实力 , 1941年9月又命令陆军总部解散40个步兵师 , 将裁减下来的人力调至工业方面 。 1941年下半年同上半年相比 , 陆军武器生产平均下降了38%左右 。
战争的准备和实施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 军队作战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 希特勒置这个常识于不顾 , 绝非偶然 , 主要是他盲目推崇“闪击战”所致 , 是这个理论虚弱本质的暴露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以色列历史学家克列威尔德认为:“以辽阔的苏联领土为战场的苏德之战 , 同时也是一场补给战 , 德军进攻苏联以失败告终 , 原因固然很多 , 但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补给的失败 。 ”
隆美尔在非洲吃了败仗以后也有所体会地说:“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弹药储备 , 是军队能坚持紧张战斗的首要条件 。 事实上 , 在战斗打响之前 , 双方的军需官就已经在打仗 , 并决定着战斗的结局 。 没有枪炮 , 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 , 没有充足的弹药 , 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 , 没有运油车的伴随保障 , 枪炮弹药都起不了多大作用 。 保养和维修也应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同敌人相等 。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与希特勒单靠“闪击战”取胜而忽视后勤保障的思想相反 ,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中很重视后勤工作 。 他把后方的巩固性放在经常起作用的5个致胜因素的第一位 , 用了很大的精力抓战争的经济基础 , 抓军队后勤的改组和建设 。
朱可夫开始不同意苏军后勤组织体制的改革 , 不赞成建立独立、统一的后勤系统 , 说后勤改革草案的作者“想让后勤压倒总参” 。 但通过战争的实践 , 他改变了这一看法 , 认为改得好 。 在战后他写的回忆录和有关文章中也一再强调现代战争条件下后勤的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