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德国素以“闪击战”闻名 , 快、准、狠的超强攻势曾席卷整个欧洲大陆 , 让很多人瞬间笼罩在亡国的阴霾下 。 然而 , 其背后有一个不二命门——后勤保障 , 让其一击即败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从1941年6月2日苏德战争以来 , 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就多次出现供应短缺 , 补给中断 , 甚至因补给跟不上而推迟进攻的时间 。
——北方集团军群第4坦克集群 , 6月26日抵达杜纳堡 , 因缺油缺弹 , 被迫停滞八天 。 7月10日 , 该坦克集群第41坦克军进抵卢加 , 离列宁格勒仅120多公里 , 也因补给品严重不足 , 推迟了进攻时间 。
——南方集团军群 , 至7月下半月 , 由于部队弹药供应始终不足 , 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战斗力下降了60%;到8月1日 , 各集团军的弹药储备只达到基本携运量的1/6 , 只得在后勤保障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勉强发起进攻 。
——中央集团军群从7月中旬起补给情况就日益下降 , 占领斯摩棱斯克后 , 该集团军群在整个8月间都在对付苏军的反冲击 , 弹药消耗量增大 , 靠削减给养前送量来保障其他作战物资的急需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德军对苏的“闪击战”为什么缺乏一个能适应其要求的后勤系统呢?这同其建立在“速胜论”基础上的“闪击战”理论有着莫大的关系 。
一、战前后勤准备不充分 , 物资储备不足 。
希特勒在1940年6月就把尽早进攻苏联定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重要方针 。 根据他的命令 , 德军总参谋部在8月拟出作战计划方案 , 并于12月底经他批准 , 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 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 实施这个计划 , “红军将在八周内解体”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但陆军总司令部军需总监在同年夏秋期间 , 对该计划毫无所知 , 直到战争开始前6个月才真正着手研究对苏作战的后勤补给问题 。 而德军总参谋部在制订作战计划时不重视经济和后勤因素 , 也未认真研究过进入苏联境内后的后勤补给问题 。
德军预备军总司令曾按西线作战的消耗水平 , 提出过对苏作战所需物资数量的清单 , 强调德军必须拥有装备并维持200个师所需的全部军用物资 , 此外还要备足12次大规模作战行动所需耗用的物资储备 。 但德军总参谋部硬要后勤服从“闪击战”的目的 , 对物资的需要量和筹措量一减再减 。 开战之前 , 德国国内的油料储备量只有3个月 , 轮胎及修理零配件更缺 。 德军进入苏联领土时 , 仅带了2-3个基本携运量的弹药储备 , 外加够20个师消耗的用途未定的储备品 。
战后西方有的史学家就指出:德军入侵苏联时 , “物资如此短缺 , 照理说应使德国人重新考虑整个战局是否合理 。 但是 , 实际情况与此相反 。 他们不是缩小目标以适应有限的手段 , 而是要自己相信原来的计算过于保守 , 达成目标会比原来的预计更为容易 。 ”“在这一点上 , 德军总参谋部像失去了理智” 。
二、对苏联气候地形、道路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 尤其是缺乏冬季作战物资准备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苏联地广路少 , 道路的质量又差 , 大部为沙土路 , 在多雨的秋季里极易形成泥淖 , 车辆很难行驶;到了冬季 , 酷寒雪大 , 车辆更难行驶 。 在上述条件下 , 车辆损坏快 , 耗油量大大超过计划 。 德军尾随各集团军群的重型运输队 , 其汽车的损坏在战争开始后19天内即达到25% 。 至于缺乏冬装和防寒器材 , 更是直接而严重地影响到部队的士气、作战实力和武器装备的效能 。 如坦克和车辆的水箱在严寒中冻裂 , 汽油因加油时缺少加温设备而结成冰 , 润滑油冻结而不起润滑作用 , 人造橡胶失去弹性 , 机枪冻得打不动 , 积雪厚时炮弹减效、地雷失灵 , 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