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危与机( 二 )


“做企业说到底是市场行为 , 与上学不一样 , 讲究效率 , 要跟紧市场 。 校内创业基地适合短期孵化 , 但过于依赖校园的保护 , 对公司长期发展不利 。 ”尽管疫情期间公司各类损失达64万元 , 但黄子豪坚信 , 越早接受市场磨砺 , 团队越能快速成长 。
团队的合作方式也在危急之中求变 。 入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 , 从事高端化妆品短视频拍摄的95后创业者吴杰 , 疫情期间因发不出员工工资 , 好不容易组建的8个人团队濒临解散 。 创业导师高泽金了解后 , 指导他以“员工变合伙人”的方式 , 将股权分配给团队 , 以股份分红代替工资形成激励机制 , 帮助公司重新聚齐 , “这让我节省了10万元支出 , 最关键的是团队留住了” 。
在疫情的危机中寻找商机 , 顺势而为也成为创业者的破题思路 。
刘志哲团队曾历时3个多月 , 设计出一组陶瓷纪念章 , 以“身穿蓝白色防护服 , 头戴护目镜 , 抬起右手紧握拳头注目前方的志愿者”为原型 , 命名为《逆行者》 , 他拿出奖学金和部分创业补助凑了3.9万元制作成品 。 7月27日 , 他专程赶赴广州 , 将制作的50套陶瓷纪念章亲手送到钟南山院士团队手中 , 表达感恩之情 。
刘志哲的这次爱心之举被一家企业知晓后 , 该企业一次性捐助了6万元 , 邀请他们制作160套产品 , 赠送给武汉市的民间抗疫志愿者 。 目前还有几家单位看到他们的设计方案后 , 也联络上团队 , 邀请他们来负责抗击疫情纪念的展示设计 。
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呼唤升级
后疫情时代 , 如何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 , 并及时指导扶持创业团队发展 , 更加考验高校相关部门的智慧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高泽金介绍 , 4月底 , 学校就综合研判疫情防控和细致部署 , 开发了一套自动测温设备 , 做好消杀的基础上 , 在武汉高校中率先开放创业基地 , 让该校20多家企业的90多名创业者恢复了线下正常上班 。
专注大数据精准营销软件开发的武汉梦软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于该校创业学院 , 已成长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 创始人90后熊泉浪介绍 , 得益于母校创业基地的及时复工 , 让团队凝聚在了一起 , 他们通过整合流行的各类优惠券、红包、秒杀等营销工具 , 研发出一款移动App , 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中开辟了新业务 。 据他统计 , 上半年复工以来 , 公司已新接10个项目累计达150万元 。
华中师范大学中科创业学院院长丁玉斌指导大学生创业多年 , 他表示 , 大学生创业者因其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富有创造活力等逐渐成为“双创”中的主力军 。 后疫情时代 , 如何扶持处于早期孵化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 , 稳住生存推动发展 , 对于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导师都提出了新的命题 。
【疫情|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危与机】丁玉斌分析 , 国内现行的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生产线式的模式 , 培养出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 , 但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培养上存在方式固化、方法单一等问题 。
他认为 ,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 ,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呼之欲出 ,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体验型、实践型和实战型的培养方式方法 , 顺应了时代发展 。 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理念有待提升 , 需要被认可和支持” 。 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应该立足于产教研学用融合 , 深入挖掘专业和产业寻找痛点 , 不局限于校园市场项目 。 他同时也表示 , 创业企业的成长是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过程 , 必须积极融入接受市场挑战 。
高泽金则建议 , 可以探索建立高校创业基地与社会孵化器的多级衔接机制 , 施行分级孵化 , “比如在校园里孵化到一定阶段后 , 定向推送进入社会孵化器 , 推动引导接受市场竞争” 。 他表示 , 尽管受限于校园疫情防控管理 , 让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一度进退维谷 , 但“哀鸿遍野”的情况并不多 , “这场危机也会倒逼‘真创业者’推出一些新的业态做大做强 , 让‘假创业者’出局” 。
胡林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