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驿栈|最后靠熟人暗箱操作,清末状元张謇的坎坷之路,屡试不中

清末民初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 , 42岁高中状元之前曾在科场跋涉二十多年 , 六次参加乡试、五次参加会试 , 可谓挫折不断 。 在此过程中 , 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士林领袖关照有加 , 并且多次努力暗中相助 , 使张謇的科场经历平添了不少戏剧性的色彩 。
历史驿栈|最后靠熟人暗箱操作,清末状元张謇的坎坷之路,屡试不中
文章图片
关于张謇的科场经历 , 有一种通行说法称:光绪十六年(1890) , 张謇第三次参加会试 , 考官(高蔚光)将陶世凤卷误为张謇卷 , 结果定陶世凤为会元 。。 张謇此次会试的体验是 , 考官既缺乏水平 , 又不尽职 , 结果真才实学之士反遭淘汰 。 最近有学者专门探讨了清代乡试的阅卷情况 , 认为由于同考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证 , 加上阅卷时间的紧迫 , 阅卷结果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正
晚清会试的淘汰率 , 从张謇参加的几次会试可见一斑 。 1890年庚寅科 , 一开始实到考生6124人 , 取中参加殿试者326人 , 淘汰率为94.7%;1892年壬辰科 , 一开始实到考生6048人 , 考到第三场时剩下5996人 , 最后取中参加殿试者317人 , 淘汰率为94.8%;两科的率取率仅为二十分之一 。 考生人数如此之多 , 以致于张謇感到“拥挤之苦 , 为从来所未有” 。 翁同龢本意在此次拉他上岸 。
然而 , 清代乡试、会试 , 阅卷官在内场阅卷 , 与外场的考试、监考、收卷等环节 , 在人员、程序和空间上都严格隔离开来 。 考卷上交之后 , 必须由外场的专门人员进行一系列的程序化处理 , 即弥封、誊录、对读 , 然后套分朱、墨卷 , 考生的原始墨卷由外场的收掌官负责管理 , 经过书手誊录的朱卷打包装箱 , 陆续送往内场 , 交给考官们阅判 。 这一系列复杂的制度 , 意在防范作弊、杜绝人情因素 , 以维持科举制度的形式公平 。 在这种刚性的制度下 , 内场的阅卷官想从一大堆试卷中特意找出某位考生的试卷 ,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如非悍然违制 , 串通作弊 , 便只能依据文章风格去猜测 , 结果如何仍然难以预料 。
历史驿栈|最后靠熟人暗箱操作,清末状元张謇的坎坷之路,屡试不中
文章图片
此事在翁同龢日记里也有细微的反映 。 一开始 , 他心情不错 , 注意到考场庭院海棠初开 , 杏花正盛 , 晚上还偶尔邀请三位副主考“小饮剧谈” , 直至半夜 。 随着阅卷工作的展开 , 他感到耗神费力 , 连呼“乏极”、“乏不可支” , 后来院子里海棠花开极盛 , 他却无暇观赏 。 加上心头惦记的事情没有着落 , 阅卷快要结束时 , 他的身心状况一度变得非常不好 , 为了琐细事情大发脾气:“饬刻字匠应速捷 , 写样不合式 , 怒斥之 。 肝疾大发 , 不寐 。 ”揭晓之日 , 他在日记中留下了一句耐人回味的话:“会元武进刘可毅也!”他一心想暗中帮助张謇 , 但在会试过程中却有心无力 , 遗憾之情 , 笔墨难形 。
【历史驿栈|最后靠熟人暗箱操作,清末状元张謇的坎坷之路,屡试不中】此事在翁同龢日记里也有细微的反映 。 一开始 , 他心情不错 , 注意到考场庭院海棠初开 , 杏花正盛 , 晚上还偶尔邀请三位副主考“小饮剧谈” , 直至半夜 。 随着阅卷工作的展开 , 他感到耗神费力 , 连呼“乏极”、“乏不可支” , 后来院子里海棠花开极盛 , 他却无暇观赏 。 加上心头惦记的事情没有着落 , 阅卷快要结束时 , 他的身心状况一度变得非常不好 , 为了琐细事情大发脾气:“饬刻字匠应速捷 , 写样不合式 , 怒斥之 。 肝疾大发 , 不寐 。 ”揭晓之日 , 他在日记中留下了一句耐人回味的话:“会元武进刘可毅也!”他一心想暗中帮助张謇 , 但在会试过程中却有心无力 , 遗憾之情 , 笔墨难形 。
历史驿栈|最后靠熟人暗箱操作,清末状元张謇的坎坷之路,屡试不中
文章图片
面对这种“错放”结果 , 张謇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 , 只能痛感这是命运的捉弄 。 他甚至猜测:常州人刘可毅没有去过朝鲜 , 却在文章里写上“历箕子之封”这样的句子 , 大概是为了迷惑翁同龢等考官 , 因为刘也知道翁同龢一心要提挈张謇 , 必定会从考卷的行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 结果真的如愿以偿 。 张謇认为刘可毅“冒顶”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 , 不过面对这种“以文字福及侪辈”的戏剧性结果 , 他除了感到惭愧 , 也只能认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