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光荣与梦想——行走在普陀曹杨新村 聆听70载光阴故事

:原题为_东方网|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光荣与梦想——行走在普陀曹杨新村 聆听70载光阴故事。
东方网|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光荣与梦想——行走在普陀曹杨新村 聆听70载光阴故事
文章图片
东方网|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光荣与梦想——行走在普陀曹杨新村 聆听70载光阴故事
文章图片
图片说明:第一批入住的周春梅老人 。
东方网|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光荣与梦想——行走在普陀曹杨新村 聆听70载光阴故事
文章图片
图片说明:村史馆一角 。
据《劳动报》消息 , 1949年上海解放后 , 百废待兴 , 工人聚居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 为改善劳动人民生活条件 , 1951年 , 曹杨新村第一期工程动工兴建 , 即现在的曹杨一村 , 第一批入住的是沪西地区纺织、五金系统的部分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 今年91岁的老人周春梅正是首批搬入新居的居民 。 回忆当年 , 她仍难掩激动 , “入住的都是每个厂精挑细选的骨干、先进 , 特别自豪和光荣 。 ”
【东方网|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光荣与梦想——行走在普陀曹杨新村 聆听70载光阴故事】第一批入住居民的记忆
第一批居民入住至今 , 曹杨新村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 。 岁月的沉淀、时代的印记、精神的传承在此汇聚 , 成为老居民们独特的记忆 。
上周 , 采访人员前往曹杨新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 沿着杏山路途经花溪路一路步行 , 午后的行人不是很多 。 新一轮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 , 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 , 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 不少居民都已暂居他处 , 期待着改造后的新家 。
一条马路之隔的曹杨公园是老住户们打发时间的好去处 。 在公园里 , 采访人员碰到了91岁的曹杨一村第一批入住居民周春梅老人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搬入曹杨一村时 , 自己才20岁左右 , 和同是扬州人的丈夫一起在纺织厂工作 。
回首往事 , 当初乔迁新居的幸福感仍然记忆犹新 。 “那时候 , 我们也是单位分配的 , 要工作表现好才行 , 每个厂都要精挑细选、竞争激烈 。 入住时是敲锣打鼓搬进来的 , 幸福又光荣 。 ”虽然时隔多年 , 但周春梅一直念念不忘是党给了她这一切美好的生活 。 在这里 , 她度过了近70年的时光 , 对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 。 “现在国家还给我们这些老住户做升级改造 , 日子越过越好 。 ”
周春梅提起不少著名劳动模范的名字 , 陆阿狗、杨富珍、裔式娟……“我们都是邻居 , 关系特别和睦 , 大家都很好说话 , 不红脸 。 ”自迁入曹杨一村后 , 周春梅再没离开过这里 , 感情很深 。 路旁的树木越长越高、枝繁叶茂 , 居民有人迁入有人搬走 , 但在这些老人们看来 , 熟悉的建筑、路名 , 依然藏着记忆中的光景 。
村史馆里留存的印记
曹杨新村刚建成 , 就成了国家首批外事接待单位 , 1992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旅游观光14条专线之一 。 据相关记载 , 曹杨新村从1955至20世纪90年代持续接待了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7209批 , 共10万多人次 , 平均每周有4-5批外宾 。
曹杨新村建成后 , 由于其优美的环境以及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名声” , 吸引了大量电影人前来拍摄电影 , 其中包括《他们怎样过日子》(1957年)、《今天我休息》(1959年)、《石榴花》(1982年)等 。
采访人员来到曹杨新村村史馆进行走访 。 在这里 , 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荣耀与骄傲被妥帖珍藏 。 曹杨新村村史馆坐落于普陀区花溪路199号 , 为五层独栋建筑 ,2013年8月26日正式开馆 , 向社会免费开放 , 是街道加强传统教育、弘扬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阵地 。 展馆内陈列着大量图片、实物、影像 , 老式收音机、自行车、冰箱、台钟、缝纫机……将曹杨新村的变迁与发展娓娓道来 。
一位场馆现场的管理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这里平日游览者数量适中 。 “经常有团队过来参观 , 其中学生也比较多 。 ” 村史馆里的照片墙 , 展示了入住新村的首批劳模、先进 。 从简陋的工棚中乔迁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工人新村 , 老照片中的他们兴奋不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