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山有处哈密瓜梯田( 三 )

 

潘根根从2015年开始担任干改村村干部 , 那年是他回到村子的第三年 。 此前的五年时间里 , 他先后经历了上学、工作、结婚 。 “工作后发现在城市里生活成本还是比较高 , 加上需要结婚、照顾家庭 , 就回到了村子 , 跟朋友开了小店做生意 。 后来村委会改选 , 上级看到村里外出回家的年轻人多了 , 就有意识引导这些人进入村两委 , 他们外出开阔了眼界、学了本领 , 能带着村子发展 。 ”

 

直到2016年4月 , 干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45户561人 , 占全村人口近30% 。 除了基本粮食种植、家畜禽养殖 , 干改村是一个标准的“集体产业空心村” , 这不仅是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困境 , 也一直是丹寨县扶贫工作中的痛点 。

 

“必须找到出路 , 要干点什么 , 才能改变现状 。 ”潘根根也觉得要干点什么才行 。

 

2014年 , 村两委牵头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 。 包括潘根根在内的13位村民每人出资30000元入股 , 合作社第一年共筹集到390000元 。

 

潘根根介绍 , 在合作社成立之前 , 村民有时会利用水稻收割后的时间种点马铃薯 。 但种植计划并不固定 , 而且面积分散 。 起初的想法是利用合作社将马铃薯统一种植、销售 , 再配合着新种一部分萝卜 。

 

但这个计划仅持续一年就失败了 。 第二年 , 合作社开始主攻黑皮冬瓜 。 当时距离干改村不远的洋浪村已经有了一定的蔬菜种植经验 , 扬武镇政府希望集合镇内几个村子做蔬菜产业抱团发展 , 干改村也开始了尝试种植黑皮冬瓜 。

 

由于在种植时管理和种植技术不到位 , 那一年种出的黑皮冬瓜大多是畸形 , 前来收购的采购商只开出2毛一斤的价格 , 而当时市场上最好的价格是5毛多一斤 。

 

“主要是种植的人太多 , 种植面积太大 , 所以整体价格上不去 , 再加上人工采摘成本较高 , 这个也是当时战略上的一个失误 。 ”潘根根表示 。

 

最终 , 那一年的黑皮冬瓜仅仅卖出了一半 , 剩余的基本都送给了村民喂猪 。 忙活了一年 , 只收入了12万元 。 种了两年菜 , 所得的全部收入几乎都用来给劳务人员开工资 。 这两年的失败 , 也让不少村民打了退堂鼓 , 13位出资人最后只剩下了5位 , 还都是村两委成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