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母系社会:在中国这个乡村找到了真正的女权
最后的母系社会:在中国这个乡村 , 我找到了真正的女权作者|不一最近一部上映于2001年的纪录片火了 。
上世纪90年代 , 导演周华山在摩梭山区生活了一年多 , 进行母系文化研究 , 并拍成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长期以来 , 摩梭人一直被人所误解 。母系氏族的生活方式 , 走婚文化……让他们不断被议论、被质疑、被恶意揣测 。
然而当周华山走进摩梭人的生活中后 , 却收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启迪 。“没想到 , 跑了半个地球, 居然在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落后” 、“愚昧”、“无文化”的摩梭山区 , 才找到心中的桃花源 。 ”摩梭人的婚姻观、家庭观和性别观 , 直到今天看来 , 依然令人反思良多 。
关于平等一位摩梭姑娘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生完孩子后 , 有朋友打电话询问是男是女 , 结果她和母亲都只顾看孩子健康不健康 , 完全没注意孩子的性别 。“当时只注意了手和脚怎么样 , 没有注意孩子是男的还是女的 。 ”
摩梭人依然保留着母权制家庭形式 。但却不存在男尊女卑 , 或是重女轻男的现象 。重女而不轻男 。男女双方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感情 , 选择自己的人生 。
现代社会谈及女权 , 其实何必一定要把男女敌对起来 , 不管男女 , 都有可能遭遇不平等 ,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片面的男权或女权 , 而应该是平权 。关于独立“如果我听别人说我是谁的老婆 , 我觉得特别不舒服 , 我不是他的 , 他也不是我的 , 怎么能说他是我的什么 , 我是他的什么 。 ”“我是我 , 他是他 , 最多我会告诉别人 , 他是孩子的爸爸 。 ”
忽然想起舒婷在《致橡树》中描述爱情的样子:不是谁攀缘了谁 , 不是谁歌颂了谁 , 不是谁滋养了谁 , 而是两个高大独立的个体 , 有着相同的信仰和姿态 , 像木棉和橡树一样 , 彼此独立 , 相互致敬 。最好的婚姻永远是势均力敌 , 共同成长 , 拥有保持着独立的人格 。关于走婚提到摩梭人 , 总不可避免的要说到“走婚” 。男女双方不娶不嫁 , 不建立家庭 , 晚上男方会到女方家居住 , 白天仍在与母亲同住 , 如果有了孩子 , 孩子则由女方大家庭共同抚养长大 。外界因走婚 , 常常觉得摩梭人“性随便” , 实在是天大的误解 。走婚只会发生在情投意合的男女身上 , 无关金钱、无关利益、无关门第 , 一生只与一个人走婚的摩梭人也不在少数 。有游客来到摩梭人的居住地 , 认为只要看上了女孩子都可以走婚 , 甚至想让花钱进行走婚 。
“很多游客一天到晚都想跟摩梭姑娘走婚 , 我们就会很客气地跟他说:你那么自信吗?你那么有魅力吗?你以为你那么帅吗?”
“一次一个游客要跟我们走婚 , 我们说不行 。他让我们开个价 , 结果气得我立刻站起来打了他两耳光 , 我的一个朋友就跟她说:不要以为有钱就什么都能买到 , 如果你想要那种给钱的走婚 , 你就别过来了 , 你的家乡能走这个婚的比我们这边多 。 ”
走婚的基础 , 是感情和对于女性的尊重 。在双方彼此关系没有固定下来时 , 是不会随便发生关系 , 那是对双方的不尊重 , 也是对这段感情的不尊重 。
关于分手和处女“如果有一天孩子的爸爸跟一个女人走了 , 跟我分手了 , 那没办法因为他的心都离开我了 , 我还把他绑在我身边干嘛?反正我还有那么大的一个家 , 有我的外婆、妈妈、姐姐、哥哥照顾我 。 ”“他的爱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 ”
走婚的摩梭男女分手后 , 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重新进行走婚 。喜欢便认真在一起 , 不喜欢便痛快放手 , 爱情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们还拥有着一个大家庭的爱 。而对于摩梭人而言 , 也没有什么“处女情结” 。爱情不该被那一块薄薄的所谓“处女膜”所定义 。“摩梭人没有处女这个概念 , 看人不能这样看 , 对女人要很尊重 。 不尊重妇女 , 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 ”
推荐阅读
- 美国的“一人纳税,全家受益”原则
- 社会科学研讨|国庆中秋 雅安市学雷锋志愿者选择了坚守
- “死后无灵魂论”“封建迷信论”之社会影响
- 社会|男主播直播侵犯未成年女性案告破,抓获10人,捣毁3处犯罪窝点
-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数字”,创造更美好生活
- 黄金周|外媒盘点双节黄金周:展现中国社会活力
-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论述选编》主要篇目介绍
- 意见|国办: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 从改名换姓看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变迁
- 大考|新闻1+1丨假期后的疫情防控,如何继续?白岩松对话疾控专家吴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