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64份,17年只绣一幅作品
在我们的印象中 , 手拿针线缝缝补补的一直是女性 , 很少有男性会去做 , 更不要说是极需耐心的刺绣了 。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 , 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赵亦军就是一个例外 。
他从14岁开始学刺绣 , 一根绣花针拿了整整60年 。 从青涩少年到满头银丝 , 赵亦军独自一人在刺绣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
文章图片
“男工绣”
这位有着74岁高龄的老人 , 所选择的刺绣种类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大主要刺绣门派——苏绣、蜀绣、湘绣粤绣 , 而是融合四大刺绣之长却鲜为人知的杭绣 。
杭绣 , 起源于吴越 , 在南宋时期发展到达鼎盛 。 在当时 , 这种刺绣专为皇家制作服饰 , 皇宫还为此设立了“文绣院” 。
因为旧时宫廷的特殊需求 , 需要绣出来的作品柔中带刚 , 所以从事刺绣工作的绣工都是男人 , 因而杭绣又被称为“男工绣” 。
并且杭绣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解放前期 。 当然也因为传统的限制 , 一直以来擅长杭绣的人数都不多 , 以前兴盛时期最多也不过300人 , 而如今就只有赵亦军一人还在艰苦持续着 。
文章图片
白描
当然杭绣传人的数量稀少不是没有原因的 , 毕竟其工艺复杂繁琐 , 一幅绣品的完成要经历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等数道工序 。
而且这种刺绣糅合众多的刺绣技法 , 单工艺针法就有五六十种 , 想要全部熟练掌握 , 起码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
文章图片
“阴差阳错”的选择
1946年 , 赵亦军在杭州出生 。 从小就在杭州浓厚文艺氛围下长大的赵亦军 , 在1960年报考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 当时学校开设的专业以雕刻为主 , 报考的学生可以从木雕、石雕、竹雕这三类中任选 。
也是在那一年 , 政府不愿看到杭绣这一优秀的传统工艺失传 , 便开始专项扶持杭绣 。 为顺应政府的号召 , 学校首次开设了刺绣的专业 , 每个考生在填志愿时可以报两项 。
因此 , 赵亦军在填报时 , 首选木雕 , 第二项则选择了刺绣 。 当时的他在填写时 , 绝不会想到他的人生会就此改变 , 他会成为杭绣唯一的传人 。
文章图片
学校为了能延续杭绣和培养优秀的杭绣人才 , 将当年所有填报刺绣的考生都划到了刺绣班 。 即便如此 , 所有的学生加起来也不过三十多人 , 而男生包括赵亦军在内也只有6人而已 。
在教学上 , 学校找来了有名的杭绣大师张金发 。 张金发其人 , 为人低调 , 但做事极为严谨 , 对刺绣有着信仰一般的忠诚 。
他不仅严于己 , 在执教时 , 对学生同样很严格 。 若是有人绣得差 , 不管那个学生绣了多久 , 他都会当场将绣品剪掉让人再重绣 。
文章图片
虽然张金发认真地将自己一身经验悉数教授给学生 , 但杭绣的繁琐还是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
当年那期刺绣班的学生 , 不是因为耐心和毅力不足而放弃 , 就是在毕业后觉得杭绣无法赚快钱而转行 。 在这个凡事讲究快速度的时代 , 杭绣这种慢工活实在是不太吃香 。
庆幸的是 , 张金发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 , 他到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可以传承他衣钵的赵亦军 。 而老师张金发对刺绣的态度 , 也对赵亦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他在今后的杭绣道路上一直保持着恭谨的态度 。
文章图片
佛像与杭绣
出师后的赵亦军 , 绣作品时不用那些市面上常见的大众图案 , 而是自己设计创作 。 这样一来 , 从设计底稿开始 , 到可以上画布最后完成 , 少则耗时几个月 , 多则需要数年 。
除了耗时旧 , 杭绣所用针线也极为讲究 。 若是想要绣出来的图案精细 , 那么所用丝线是越细成品效果越好 。 如此一来 , 为了搭配细线 , 杭绣用针也极细 , 需要特制 。
但是所用细线并不是特制的 , 而是需要根据图案的精细程度将一根丝线分成好几份再用 , 这种行为用刺绣术语称为“劈线” 。 而赵亦军也曾将一根丝线劈成64份 , 只为了能更好地绣出人物的眉目神态 。
文章图片
51岁那年 , 赵亦军得了一场大病 , 不得不做一场大手术 , 切除胆和胰 。 “病来如山倒 , 病去如抽丝” , 这场大劫让赵亦军整个人虚弱不堪 , 连拿一根针的力气都没有了 。 为了养好身体 , 他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多 。
在那段不能动弹的时间里 , 无聊的他偶然间接触到了佛学典籍 , 便从此着了迷 。 钻研佛学典籍的赵亦军发现 , 杭绣很适合佛像 。
文章图片
因为杭绣有笔画清晰和金碧辉煌的特点 , 而佛像同样金碧辉煌宝相庄严 , 两者的结合是最佳的搭配 , 可以通过佛像这个载体 , 将杭绣的针法、技法 , 一一呈现出来 。
有了这样念头的赵亦军 , 在身体恢复后便开始了佛像的绣制 , 他将杭绣中的传统技法全部运用到了一幅幅新作品中 。
他的代表作《观经图》 , 高1.84米 , 宽1.67米 , 光是底稿图案设计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 而整幅作品完成花了17年的时间 , 是杭绣史上绝无仅有的 。
文章图片
《观经图》 , 正面包含了532个人物 , 背面绣了7221个字
文章图片
《观经图》局部
文章图片
《观经图》局部
杭绣继承的寂寞
2015年 , 在政府的扶持下 , “赵亦军刺绣名师工作室”成立 。 赵亦军成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绣的唯一传承人 , 而他本人对于杭绣未来的继承问题也很是焦虑 。
毕竟杭绣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 , 若是让它断在自己手里 , 是一件会让他遗憾终生的事情 。 在赵亦军还年轻的时候 , 他总是抓紧时间多绣一点 , 将杭绣的各种针法都保存在自己的作品里 。
另外 , 他还专门写了一本关于杭绣的书籍 , 希望能留下一些素材可以供后世研究 。 但只是靠这些 , 对于传承刺绣而言 , 还远远不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此 , 在空闲的时候 , 赵亦军会在社区为刺绣爱好者开班 , 也会在一些大学讲课 。 他希望他能像他老师张金发一样 , 为杭绣找到一个继承人 , 可以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
然而 , 愿意同他学习的人很多 , 但是能坚持下来做到有始有终的人几乎没有 。 原先 , 他也想着把这一门手艺传给女儿 。 但女儿嫌杭绣过于复杂繁琐死活不肯学 , 最后选择学了设计 。 对此 , 他也满心无奈 。
文章图片
现在的年轻人 , 已经越来越耐不住寂寞 , 静下心来专门学习一项技能了 。 况且 , 杭绣门槛高、工艺繁琐 , 不仅要有耐心和毅力 , 还要求有绘画、色彩、造型等各方面的基础 。
光是学会就需要五年以上的历练 , 而且就算学会了 , 一幅小的作品就要耗上两三年的时间 。 试问 , 如今还能多少人能熬得住几年 , 甚至几十年的无名呢?
文章图片
【杭州“男工绣”唯一传人:一根线能劈64份,17年只绣一幅作品】从英俊少年到满头华发 , 赵亦军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杭绣 。 几十年的岁月里 , 与他而言 , 除了有对杭绣的热爱 , 更多的是责任 。 要想传承杭绣 , 除了需要耐得住寂寞 , 更要能守得住清贫 。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纷扰扰 , 而他始终如一 , 保持一颗沉静无争与一针一线的匠心 。
推荐阅读
- 浪胃仙|泡泡龙的离世给所有吃播提了醒,浪胃仙顺势决定“转行”,新职业认真的吗?
- 结核|再见吧,“结核君”
- 感受松软海绵蛋糕“弹弹弹”
- 精河县精深加工,把每颗枸杞都“吃干榨尽”!
-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迁都”猜想|自然灾害说:洪水、地震等致三星堆古城毁亡
- 农民|春分时节小麦田间管理,做好这些工作,高产又优质
- 猴面包树|这种树“能吃能喝还能住”,养活无数非洲人,引进中国后画风变了
- 早餐的新吃法,“透明饺子”简单好学,孩子看了都超级爱吃!
- 想吃点心不用买,教你在家做“驴打滚”,不用烤箱,软糯香甜!
- 它,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炒一炒就出锅,清爽可口,好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