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关闭中国市场近10%门店,卖身可口可乐难自救,COSTA咖啡也撑不住了


投中网|关闭中国市场近10%门店,卖身可口可乐难自救,COSTA咖啡也撑不住了
文章图片
“前有猛虎 , 后有追兵” , 老牌咖啡COSTA面临严峻挑战 。
文|曹玮钰
来源|投中网
星巴克咖啡的铁打“CP” , 英国老牌连锁咖啡COSTA , 如今也撑不住了 。
近日 , COSTA也加入了关店“阵营” 。 据报道 , COSTA在北京、杭州、青岛、南京等地关闭了多家门店 , 其中 , 青岛地区关闭了所有门店 , 北京地区关闭了近20家门店 , 关闭的门店数量超过了中国市场门店总数量的10% 。
对于这一“断臂”举动 , COSTA方面回应 , “受门店客流及经济运营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 关闭门店只是“业务优化调整的一部分” , 同时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 不会放缓继续在中国开店的步伐 。
COSTA的官方回应无可厚非 , 毕竟疫情对线下商业的冲击巨大 。 但自2018年被可口可乐收购以来 , COSTA的业务重心似乎已经变化 , 开启零售场景探索的同时 , 也放缓了开店节奏 。 这家曾试图与星巴克比肩的英国老牌连锁咖啡 , 如今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仅为星巴克的约十分之一 。
COSTA节节败退之际 , 咖啡新势力势头迅猛 。 加拿大连锁品牌TimHortons , 日本网红咖啡%Arabica进军中国市场 , 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切入咖啡赛道 , 三顿半、永璞、时萃等互联网咖啡强势崛起 , 中国咖啡市场似乎前所未有的拥挤 。
“前有猛虎 , 后有追兵”之下 , 老牌咖啡COSTA面临挑战严峻 。
“贴身肉搏”星巴克 , 最终“卖身”可口可乐
两位年轻人 , 因为喜欢咖啡 , 所以开了属于自己的咖啡馆 。
这个常在当代文艺青年上演的“剧本” , 同样适用于50年前的英国咖啡连锁品牌COSTA 。
1971年 , 热爱咖啡的意大利两兄弟Bruno和SergioCosta , 在伦敦市中心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咖啡店 , 这就是全球第一家COSTA门店 。 兄弟二人将咖啡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创造性地创新 , 把阿拉比卡和罗伯斯特两种咖啡豆进行精心配比 , 通过缓慢烘培的方式 , 恰到好处地保留咖啡的油脂和迷人香气 。
巧合的是 , 就在COSTA成立的同一年 ,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也诞生了一家小咖啡店 。 十六年后 , 为了完成父亲“拥有一家咖啡店”的遗愿 , 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了这家小咖啡店 , 并将其打造成为之后的咖啡巨头星巴克 。
咖啡故事总是带着浪漫和纯粹的气质 , 一旦上升到商业层面则是另一番“丛林”画风 。
2006年 , 已经在英国市场做到“头部”的COSTA进入中国市场 , 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开了第一家COSTA门店 。 自此 , COSTA与提早8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星巴克咖啡开启“相爱相杀” 。
对于线下业务 , 选址是重中之重 , COSTA“聪明”地采取了与星巴克“贴身肉搏”的战术 , 不惜花高价把门店开在星巴克旁边 。 不难发现 , 在城市中心的核心商圈 , 这对绿色和红色的咖啡店总是成对出现 , 场面像极了快餐界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
与星巴克“强组CP”的选址策略 , 是一把结结实实的双刃剑 。 一方面 , COSTA可以很好地借势星巴克的热度 , 让消费者很快记住总与星巴克成对出现的COSTA , 并能省去选址所需的高昂成本 。 另一方面 , 同样主打“第三空间”概念和与星巴克相似的产品定价 , 让COSTA在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中显得十分模糊 。
亦步亦趋 , 并不是消费品牌的制胜之道 。
初入中国市场之际 , COSTA曾定下雄心勃勃的目标:2018年开到2500家门店 , 拿下中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 但事实上 , COSTA的野心和行动似乎充满了矛盾 。
首先是咖啡品质 。 身为英国老牌咖啡的COSTA对口味一向自信 , 但在连锁扩张的语境之下 , COSTA似乎没有摸到品质的命脉 。 与星巴克等连锁品牌全自动“流水线”的操作不同 , COSTA坚持使用半自动咖啡机 , 这对咖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 也增加了咖啡的品控压力 , 很容易导致咖啡品质的不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