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价值》:“作者张磊”的野心和诚意


投中网|《价值》:“作者张磊”的野心和诚意
本文插图
本期CV荐书 , 来自高瓴资本张磊的《价值》 。 张磊在履行其职业身份的前提下 , 通过此书做的分享很有诚意 , 称得上是他在公共领域的言说中最有诚意的一次 。 截止9月9日 , 本文留言点赞最多的粉丝中 , 将有十位获得赠书 。
文 | 董力瀚
来源 | 投中网
有类人天生就不喜欢贩卖经历 , 又可能是不长于此道 , 比如张磊就这样 , 连书名都起得寡淡 , 就叫《价值》 , 黑底黄字 , 词组越短越显底气 。 关于这本书的书名 , 也是尤其令我感兴趣的问题 。
开头几个章节的故事你多多少少听过:年少卖书 , 大学实习、留学耶鲁、求职华尔街、投资腾讯……但几十页过后 , 作者便迫不及待地要进入理念论述 , 他显然对这种形式的表达更加擅长 , 层次更多 , 逻辑更严谨 , 信息量更大 。 如果说年初施瓦茨曼那本自传承载的是人与事 , 张磊的《价值》就是用人的故事讲道理 , 前者是西方审美的“奇谈” , 后者是东方传统的“立论” 。
【投中网|《价值》:“作者张磊”的野心和诚意】本书开篇自序第一页 , 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 就是“究竟怎样才能在这样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 , 这是将自己还原为一名“社会人”的根本性设问 , 随后才是以“投资人”和“创业者”身份下提出的两个问题 , 如何穿越周期以及如何持续创造价值 。 关于“心灵的宁静”这种表述一度令我对本书怀有想象 , 张磊是否要藉此书在更大的命题下论述“我”?
读下去就能看到并非如此 , 在本书中 , 张磊呈现的“我”仍然只是投资人 , 只是高瓴的掌舵人 。 第三章有这样一段话 , 大意是创办高瓴以后就没设想过它的未来 , 也无法刻意求之 , 能做的只是在价值投资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 在重仓中国时感受价值创造 , 在与伟大企业通行中信守长期主义 。
从字面意义理解这句话 , 即心灵宁静、长期主义、创造价值都是方法 , 是为高瓴赢得未来的方法 。 同时 , 张磊此书中的表达有个鲜明的特点 , 他把多数素材都归结到了“有效性”上 , 也正因为如此 , 这本书与其说张磊是用来记录自己 , 倒不如说是献给高瓴的 , 本书用了几十万字 , 通篇都在回答那个在市场上被追问、讨论、阐述了十多年问题:高瓴是如何寻找、创造并获取价值的 。
从编辑的角度 , 《价值》这个书名肯定不算是好的选择;从投资的角度 , 价值乃至价值投资这两个原本通俗的词汇更紧密地绑定予高瓴 , 但也绝非其专属;而从作者本人出发再来看问题 , 这就是个恰切得不能再恰切的名字了 , 价值 , 正是张磊多年来始终在追问的母题 。
另外阅读或者讨论《价值》 , 我们应当先把大前提摆在前面:高瓴是国内资本市场上最炙热的名字 , 但其成立不过15年 , 放在全球商业历史里 , 是非常年轻的机构 。 那么此时出版书籍 , 内容受到牵制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 因为当下业务庞大、关系层次多元 , 你就不太可能看到作者抽离投资人、股东这些职业身份对他人置评 , 即便有些关乎案例的内容 , 也都囿于立场问题逻辑单薄 , 因为时间尚短 , 不足以令历史向时间借来空间 , 所以无法在很多案例执行上当做“往事”进行更详实的回溯 。
所以至少对我而言 , 本书的结构存在显而易见的缝隙 , 其中理念、哲学那几部分章节的可读价值远远高于叙事的部分 。 但话说回来 , 我们从来不能要求任何一名作者在写作中事事据实以告 , 尤其是在非虚构类型的书籍里 , 有些东西留给作者自己 , 抑或留给未来更好 。 所以不如这么讲 , 对于读者而言 , 此书的价值并未均匀分布在500页的书稿中 , 但是暗藏于不可计数的信息细节里 。
另外 , 如果单纯把《价值》作为一本书籍来看 , 就逃不过关于“书”的另一个经典讨论:它是否可能成为一本穿越时间还能保留价值的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