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学深度剖析:亲密关系中的爱与痛,当如何消解?( 二 )


心理学@心理学深度剖析:亲密关系中的爱与痛,当如何消解?

当事人从小家庭条件相对比较穷苦 , 父母都是做小生意的 , 在她小学没毕业的时候 , 她的父亲就生病过世了 , 而她的母亲却没有在这个时候自立起来 。 于是当事人就自然而然地去代替了这个家庭“父母”的角色 , 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 。 她从初中开始就非常好胜而且独立 , 并且成年之后和男性的关系也一直比较疏离 , 这与她成长过程中没能从父亲那里学到如何与男性相处有极大的关系 。 另外一方面 , 虽然她呈现给外人的是独立的那一面 , 其实内在深层次是渴望依赖与依恋的 , 而这份渴望的根源就在于父爱的缺失 。 所以她的理想伴侣模型就是一个可依赖、依靠能给自己指导的人 。 当她遇上事业成功、有钱有能力 , 同时又能懂她给她依靠的老板 , 就彻底陷进去了 。

这份“不道德”的感情背后 , 其实就是一个女孩深层次父爱的缺失 。 而过往的缺失往往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并放大着当下的需求 , 于是人们就会为了满足潜意识的需要而走进一段关系里 。 但是事实却是 , 我们会发现这些想要的或许能够短暂体验到 , 却难以持续地去获得 。


心理学@心理学深度剖析:亲密关系中的爱与痛,当如何消解?

于是 , 有人带着满身的坑洞与需求 , 投入一段又一段的关系 , 更换一个又一个的伴侣 。 只是 , 除了自我疗愈与成长 , 没有他人能填补内在的情感缺失 。

如果陷入到这样的关系模式里 , 首先就要觉察自我 , 去“看见”自己对于那一段段关系渴望的背后藏着怎样的真实需求 。 然后 , 再去疗愈它、纪念它 , 不再让它主导我们的情感生活 。 而这些通常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与帮助下 , 更容易做到 。

二、“过家家”式婚姻: 原生家庭的过度抱持

什么叫“过家家”式的婚姻?简单来说 , 就是伴侣双方都心理年龄都还处在孩子阶段 , 依附于各自的原生家庭 , 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 , 婚姻就像一场过家家的游戏 。

不得不说 , 这样的婚姻在现在年轻人中还不少 。 两个人结婚 , 仍然享受着各自父母的照顾 , 一切家庭琐事都交给父母解决 , 就算生了孩子 , 也把孩子扔给父母 。 总之 , 双方父母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的生活 , 这样的婚姻中没有一方是真正的成年人 , 把本该承担的家庭责任都丢给父母 , 婚姻更像是两个孩子的游戏而已 。

孩子一方面可以享受到父母的照顾 , 而另一方面却也无可避免会遭到自身边界的被侵入 , 从而引发种种问题 。


心理学@心理学深度剖析:亲密关系中的爱与痛,当如何消解?

《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在最开始的时候 , 就是典型的婚姻中的“孩子” , 她的父母每个星期都会到她家给她做饭、洗衣服 , 钟晓芹觉得很正常自在 , 而她的丈夫陈屿却感到了小家庭边界被入侵的不快和别扭 , 也因此跟钟晓芹爆发种种矛盾 。 记得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 陈屿的检查结果出来 , 钟晓芹偷偷给自己母亲发消息被发现 , 陈屿质问你能不能给我留点隐私 。 钟晓芹却说她妈不看不踏实 。 很显然 , 钟晓芹的人生角色依然是父母的孩子 , 而不是小家庭的妻子 。 甚至是涉及到丈夫隐私的事 , 她的考虑仍然是以母亲的感受为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