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脑机接口是不是潘多拉的魔盒?( 二 )


文章图片

你们看 , 红色的就是神经元 。 绿色是神经元对电流的反应 , 你可以看到它们照亮了不同的大脑区域 。 通过对电场强度的精细控制 , 可以让一个电极影响到1000-10000个神经元 。 所以 , 1000个电极实际能影响的神经元数量可以达到上百万个 。
这就是今天我要向大家展示的我们公司的最新技术 , 记住 , 这个东西它是0.9版 , 都还不是 1.0版 , 所以它还很不完善 , 但你已经能透过这些看到它充满无限想象的未来了 。
好 , 感谢各位收看我们这次的发布会 。
大脑|脑机接口是不是潘多拉的魔盒?
文章图片

埃隆·马斯克 新华社 资料图
以上这些就是发布会的主要内容 。 我相信 , 读到这里 , 大家对脑机接口应该已经不陌生了 。
我想大家都很想知道这个技术到底有多牛 , 它意味着什么?
在专家圈子中 , 几乎没有争议的观点有以下这些:
1.Neuralink目前还只是一项技术的雏形 , 连产品都还谈不上 , 千万不要过度解读 。 有些人惊呼 , 用不了多久 , 我们就可以用脑机接口传递思维、上传下载记忆 , 现实版的“黑客帝国”已经不远了等等 。 对这些言论 , 你都可以一笑了之 。 要知道 , 人类的大脑拥有百亿级规模的神经元数量 , Neuralink目前的这点能力相对于整个大脑来说 , 只不过相当于在一片海洋中投下了一个小小的信标而已 , 还差得太远太远 。 正如马斯克团队自己所说 , Neuralink在未来最有可能的应用 , 还仅仅只是帮助高位截瘫病人恢复部分行动能力 。
2.Neuralink在脑机接口的工程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突破 , 它现在能把传感器做到这么精致小巧 , 是非常惊艳的 。 而且还能用手术机器人来完成植入 。 把产品做小做精致、且易于使用 , 从科研的角度来说 , 具有重大意义 。 它意味着可以让更多的志愿受试者参与其中 , 收集更多的大脑信号数据 , 这对于解码人类大脑的电信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3.马斯克在发布会上号称Neuralink不但能接收信号 , 还能给大脑发射信号 。 但是 , 发布会并没有展示出这一技术 。 这说明 , 要么马斯克是在吹牛 , 要么就是虽然能发射 , 但是发射了对小猪也完全没影响 , 或者达不到预期效果 , 所以没法展示 。
4.通过Neuralink的信号来准确预测小猪关节的位置 , 这个实验或许能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感到惊艳 , 但是在业内专家们的心中 , 却激不起一丝波澜 。 因为 , 这在脑机接口这个领域中 , 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 另外一种把电极像戴帽子一样紧贴在头皮上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就能做到 , 根本不用大动干戈地在头骨上开个洞 。
上面这四点是几乎没有争议的业内观点 , 而下面的则是一些有争议的观点:
1.脑机接口的理论根基是不是对呢?马斯克在发布会开场谈到的那些关于人的情绪以及意识活动与脑电信号之间的关系 , 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这些电信号真的能反映出我们大脑的意识活动吗?而影响或者发射这些信号 , 就真的能影响人的意识活动吗?对不起 , 现在还没有证据 。 既没有证实的证据 , 也没有证伪的证据 。 脑科学家们还在为此争论不休 。 说说我个人的浅见 , 电信号是人类意识活动的附属物 , 并不是人类意识活动本身 , Neuralink的原理无法实现人类记忆的读取和回放 。
2.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是否有违伦理呢?著名企业家周鸿祎表示 , 马斯克的这项技术相当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 “自己是强烈反对脑机接口技术广泛应用的” 。 而马斯克自己认为 , 人类无法打败AI , 唯一的出路是加入它们 , 加入它们的技术路径之一就是研发脑机接口技术 。 我个人的浅见是 , 脑机接口技术不会是潘多拉的魔盒 , 这种担忧就跟担忧核能利用、器官打印、基因编辑、细胞克隆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样 , 未来会证明人类有能力处理好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关系 。 甚至 , 会因此诞生新的文明伦理 。 有些事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是不可阻挡的 。
本文不像我之前的一些文章 , 总是给你摆一堆的数据和信源 , 然后有较为明确的结论 。 今天的话题有所不同 , 脑机接口是一个非常前沿的科技话题 , 在这个领域 , 有定论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 。 人类在这个领域的探索 , 就像摸着石头过河 , 也像是在黑夜中摸索着前行 , 我们不知道正确的路在哪个方向 。 但这不就正是科学的魅力吗?
(作者汪诘为中国科普作协成员、“科学声音”执行秘书 。 代表作《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第八届国家文津图书奖 。 科幻小说《时间囚笼》获2019百花文学奖 。 另著有《星空的琴弦》《亿万年的孤独》《未解的宇宙》《少儿科学思维培养书系》等十多部著作 。 )
【大脑|脑机接口是不是潘多拉的魔盒?】(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